谈及“殷末孙受德”,大致可理解为殷纣王承袭先祖大统之事。文本中所描述的“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皆为纣王失德之行。这些行为被上天明察,彰显了其劣迹。
回望安阳的历史,那“彰德”之名背后,似乎悄然映照着殷墟的往事。
那么,“德”为何意呢?让我们一同探究。
据百度百科所述,“德”字由行字和直字组合而成,行字代表道路,直字则象征着眼中所见的直线。
关于“德”字的意象,是否就是人需走直道?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实际上,“德”与人的息息相关,其后的文字更与心字相联。
在实际生活中,道路往往曲折非直,而“德”字中的“直”更多代表的是人主观认识上的简化理论。它以直线代表曲折,与实际道路有所偏离。“德”代表着理论上的认识水平,而非单纯地指人行走直路。换言之,“德”代表了人的学识,与“道”所代表的自然规律相辅相成。
有德之人,通常指的是学识渊博、对事物有深刻认识的人,他们能基于正确的认识采取适当的行动。这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对人性、对社会各方面规律有正确认识的人。
在古汉语中,“德”字既涵盖了自然规律的学问,也包含了人文方面的认识。如在《逸周书·克殷》中,“德”便指涉方面的学问,进一步引申为“权力”。
“德”字的核心含义在于学识、见识和知识。其他含义均由此类基本含义引申而来。
所谓“同心同德”,即指大家心志相同,观点见识一致。“心”代表心志心愿,“德”则指见识观点。当“德”字的含义引申时,它也能表达“好处、恩惠”的意义。因为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就能采取有利的措施,使行为人或相关人员获益。
掌握了理政的道理,便具备了的德行。“德”字可以引申为理政的才能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