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词依旧,但情感却得以更深层次的诠释:
缺月高悬疏桐之上,夜露滴断人间的宁静。谁又能察觉那幽静之人的独自徘徊,如同一抹孤鸿的影子,飘渺在无边的夜色中。
孤鸿因何而惊起?却只是回头一望,满心之恨却无人能懂。他细数过寒枝,但寻遍四方都不肯栖息,宁愿守在寂寞的沙洲上,独享那寒冷的清静。
解释一下其中的情境:
梧桐树的叶子稀疏,悬挂着一轮残缺的明月,照亮了夜空。水滴从漏壶中缓缓滴落,伴随着的是人们已进入梦乡,夜幕下的一切显得如此宁静。
就在这样的夜晚,有一个人独自走来走去,他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他就像那片天空中的孤鸿,身影飘渺,难以捉摸。
突然,孤鸿被惊起飞起,它回头张望,心中满是惊悸。他的内心充满了余悸和哀愤,但无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情。即使有无尽的落叶和寒枝供他选择栖息,他仍选择坚守在冷清的沙洲上。
这首词正是他托物言情的作品,孤鸿的种种情态都暗喻了他当时的心境、心性和处境。他以戴之身贬官,无薪俸、无住房、不得签署文书,时刻受地方的。这种落寞的心情,可想而知。
“乌台诗案”对于苏东坡来说是一场,差点让他丧命。事后回想起来,他仍心有余悸。内心的无人能懂。他心性高洁,不愿屈尊讨好那些俗物小人,宁愿过上这种寂寞清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