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景映白鹭,桃花随流鳜鱼丰。
青箬为帽覆头颅,绿蓑作衣遮风雨,细雨中行走无需归。
关于唐代诗人和的《渔歌子》,此诗词或许使不少人首次了解到这位诗人。约在1200多年前的某个日子,和驾船赴湖州,造访了颜真卿,共留下了五首佳作。其中一首为众人所熟知,但也有其他篇章一度散轶,直到后由大臣李德裕将它们重拾整全。而后来的诗坛大师如苏轼等人虽有所模仿,却难超原作的魅力。
在现行的教育材料中,这首诗更是成为中学阶段的必读必背内容。因为内容浅显易懂,大多数人理解起来应毫无压力。但没想到在《诗词》的舞台上,却有不少人对题目产生了疑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这题的内容:
在和的《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这两句诗所描述的“青箬笠”究竟为何物?
A. 竹叶编制的箬帽 B. 竹条编制的雨披 C. 茅草编的草帽
答案是A。在现场,北大才女陈更轻松答对了。但百人团中有28人出错,这也令不少观众惊异不已:“这样简单的问题怎么会错?”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应是不会选B的,“绿蓑衣”显然是衣物的意思,“青箬笠”自然指的是头上的帽子了。
箬笠是利用箬竹叶编织而成的宽边帽或斗笠,至今仍有老渔民在使用。而蓑衣则是用草编织的雨衣,后来也用棕叶制作。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诗词命题组偏偏要考“青箬笠”呢?原因在于这个词自和的创作后,已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在古代诗词中,它被广泛引用。
翻开宋元明清的诗词典籍,你会发现“青箬笠”三个字的出现率极高。苏轼、赵显宏、朱敦儒等文人墨客的诗作中均多次出现此三个字。他们如此使用,非因现实中喜好青色箬笠的帽子,而是因为“青箬笠”已经成为闲适生活的象征性词汇。
实际上,和这首词中不只是“青箬笠”走红,连“绿蓑衣”也被广大诗人所青睐。其“蓑”字也由此演变为一个充满格调的词汇。在公元1082年春天,被贬黄州的苏轼写下了一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名句的作品。
通过对和这首词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中的意象具有深厚的传承性。一个经典的意象往往能影响后世众多文人墨客。如“西楼”常与伤感相连,“梅花”代表坚毅,“明月”常引发思乡之情;而“青箬笠”与“绿蓑衣”则代表着隐士之风。这是古典诗词中深藏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