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艺术的领域里,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个词语叫“不置可否”,拼音为bù zhì kě fǒu。
那么,“不置可否”是什么意思呢?
解释起来,它意味着不表明态度,既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
这个词语的拼音简单易记,而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汪藻《浮溪集》,其中有句“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举个例子,当某人遇到难以决断的情况时,他可能会不置可否地笑笑,让人捉摸不透他内心的想法。
那么,“不置可否”有没有近义词呢?
“不置褒贬”是一个相近的词汇,拼音为bù zhì bāo biǎn。这里的“置”是放置、加以的意思,“褒”指褒奖、夸赞,“贬”指贬低、指责。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操造了一个花园,完成后前去观摩,却不置褒贬,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离开了。
另一个近义词是“无所可否”,拼音为wú suǒ kě fǒu,意思是不赞同也不反对。
在金·王若虚的《君事实辨下》中,有“李绛、李吉甫数争论于上前,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权德舆居中无所可否”的描述。
还有一个与“不置可否”意思相近的词是“模棱两可”,拼音为 mó léng liǎng kě。
这个词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说话处事含混,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相对应的,“不置可否”的反义词又是什么呢?
“一口咬定”是一个反义词,拼音为yī kǒu yǎo dìng,意思是一旦决定或认定某事,便坚持到底,不再改变。
这个词语来源于清·无名氏《维新记》第十回中对住持僧慧修的描述。
另一个反义词是“斩钉截铁”,拼音为zhǎn dīng jié tiě,意指说话或做事坚决果断。
这个词语的出处是宋·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洪州云居道膺禅师》中的描述。
再来说说“不置可否”的造句吧:
1. 在处理重要问题时,领导者必须明确表态,不能不置可否。
2. 对于这个问题,他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处理方式,不置可否的态度让人困惑。
3. 面对决策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不置可否的回避方式。
4. 当被问及是否加入我们时,他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