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提到的黎民百姓,泛指历史上没有和巨额财富的普通百姓。
在古代,"黎民"与"百姓"两个词组曾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黎民"是古代苍生中的平凡民众;而"百姓"在战国之前,则多指代贵族阶层。
那么,"黎民"一词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在古籍《尚书-尧典》中有记载:“曰若稽古。帝尧勤政为民,有仁爱之德。尧帝经天纬地,开创新治,众官族姓因之得以彰显,万邦因此和睦。” 这句话中的“黎民”正是代表了普通百姓。
在传统《周易》的乾卦二卦中,用坤卦之多来代表大众和黎民百姓,这也说明了“黎民”一词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自西周时期起,“黎民”一词便开始广泛地用来指代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黎民”一词有时也被写作“藜民”。这与藜菜和藿菜有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藜藿之民”的简称。在古代,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人们常常依靠野菜来充饥。据传,彭祖曾带领百姓发现并食用藜菜和藿苗等野菜,这些野菜因此被视为救命之草,人们便自称为“藜藿之民”。
为了避讳草民之称,人们逐渐将“藜民”中的“藜”字去掉了草字头,演变成了现在的“黎民”,用以泛指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