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浏览此文的读者而言,想必早已耳闻“架子鼓”与“爵士鼓”之名,但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却未必清晰。鉴于此,特此简述一二,以飨读者。
以下为部分考证数据概述:
据知网资料显示,关于“爵士鼓”与“架子鼓”的中文论文共计188篇。其中,约75%的论文倾向于使用“爵士鼓”一词,而其余约25%的论文则主要使用“架子鼓”。这些论文中很少有文章对两者的词义进行明确区分,往往将其作为同义词使用。
据文化科技司资料,我国已批准的跨省考级机构中,有5家音乐类机构。其中两家采用“爵士鼓”一词进行考级,一家则采用“架子鼓”。这表明在音乐教育领域,两者虽常被视为同义词,但在具体应用上仍存在一定差异。
再观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2019年8月,包含“架子鼓”名称的专利共计107项,而名称中包含“爵士鼓”的专利仅14项。这从侧面反映出“架子鼓”这一术语在专利领域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更多详细考证资料不再一一列举,如各位有兴趣,可自行深入探究。)
【结论部分】
1. “架子鼓”与“爵士鼓”在多数情况下可视为同义词,但并非指代同一种乐器。
2. 至今尚无权威机构对这两个术语进行明确界定。
3. 近年来,随着音乐院校对爵士乐与流行音乐演奏专业区分的日益明确,两者在招生简章中的词义差异也逐渐显现。
此时或许有读者会好奇:“既然爵士鼓与摇滚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何不称之为‘摇滚鼓’呢?”对此问题我们暂时不作深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乐器名称的由来往往与其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命名现象。你知道这乐器还有其他什么称呼吗?你是否常用它们?通过测试,我们发现在一些历史文献或音乐书籍中,“套鼓”、“鼓组”、“鼓”等也是用来指代这种乐器的名词。
在考察中还有一个名称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配套镲钹”。这一术语竟然收录在1988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外国音乐辞典》中,令人惊讶之余也不禁让人思考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关于架子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也值得进一步探讨。虽然爵士音乐为架子鼓确立了节奏组乐器的核心地位,但它并非专为爵士音乐而设计的乐器。早在爵士音乐兴起之前,架子鼓已开始在剧院等场所出现,并曾为默片配音。
值得一提的是,“爵士鼓”并非其原始名称。
(附加话题)
关于该乐器的历史演变及更多有趣的命名背后故事将在后续内容中逐一揭晓。
— 后续如有更多更新将陆续推出 —
(文中若有疏漏之处还请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