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种无需火源和电源,仅需一杯凉水便能快速加热的食品——自热食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尤其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更是成为了不少旅客的行囊必备。这种便捷的食品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安全隐患。
福州环保职业中专的高华老师指出,自热食品虽然使用方便,但若使用不当或大量集中运输、储存都存在潜在风险。其使用后的废弃物也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大家应保持警惕。
记者从民航部门获悉,为确保飞行安全,自热食品已被全面禁止携带上飞机。
打开电商平台,“自热”产品一览无余。其中既有自热火锅、自热粥、自热米饭,还有自热面等众多选择,价格从数元到数十元不等。其中一些店铺的月销售量更是高达25万份以上。
记者购买了两袋袋装的自热米饭进行实验。按照说明书操作后,发现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加热食用。
记者发现自热包的包装上印有醒目的大字警告语如“禁止食用、禁止热水、远离明火”等,但并未标明具体成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工作原理及安全性问题,记者进行了两组实验。
实验一:自热包与纯净水的反应
记者将自热包放入塑料袋的下层并加入纯净水。很快地,塑料袋开始冒出热气,手感相当烫手。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温度就已突破普通温度表的最高刻度50℃,显示出其强大的加热能力。
实验二:自热包粉末与纯净水的反应
记者撕开一个自热包,将其中的粉末倒入塑料瓶并加入纯净水。很快瓶内的液体开始冒泡,粉末逐渐变成“泥浆”样。然而两分多钟后,瓶子突然剧烈晃动并发出巨响,最终被炸得飞出4米远。
高华老师解释道,自热包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石灰、铁、铝、镁、炭粉和盐等。其中生石灰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量;而铁、铝、镁粉等则在水和盐的作用下发生原电池反应产生热量。若处理不当或误操作可能导致剧烈的化学反应及安全隐患。
记者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自热包必须妥善使用,不可撕开包覆直接加热水。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以避免可能的烫伤风险。
使用过的自热包仍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如可能引发爆燃等。在密闭或半密闭的空间中尤其需要留意其安全性问题。
高华老师还指出尚未关于自热产品的标准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应特别留意包装上的QS标志和PP5材质字样并确保饭盒盖上的透气孔有效无损。
特别提醒:请勿在高铁、汽车等密闭环境中使用自热食品并避免明火;加热时不要放在易碎的玻璃茶几或桌面上;不要将自热食品放入微波炉或烤箱中加热;并且请勿将其带上飞机或进行托运;同时提醒未成年人不要独自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记者所做的相关实验视频已上传至海都抖音账号供大家观看。请大家务必注意安全并切勿模仿危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