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是否能说‘端午快乐’”的问题,我想明确地表述我的观点:这样说是完全可以的,毫无问题!
农历五月初五,这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其丰富的习俗至今仍然代代相传,盛行不衰。
端午节自2008年起被定为法定节假日。每当民众都沉浸在欢度节日的快乐中。除了传统的吃粽子、赛龙舟,人们见面时都会用“端午快乐”来相互问候。
在确定为法定假日不久后,竟有自称“非遗专家”者,不知从何而来,大肆宣扬不应说“端午快乐”。他提出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屈原是在这一天投水自尽的,因此过这个节就不能“快乐”。
这种新鲜却似是而非的观点,在“喜新厌旧”的新兴媒体中广泛传播。那些不甚明了原委的民众,抱着“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心态,接受了这种“新兴理论”,将“端午快乐”改为了“端午安康”。
回望过去,这种改变并非基于对这一说法的深刻认同,更多的是随大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以及好面子的心理使然。怕说“端午快乐”被人笑话没有文化。
多年来过去了,人们对于“端午快乐”依然心存疑虑。现今的情况是,有人会说“端午快乐”,而有人则选择说“端午安康”,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的人们,心中都充满困惑:究竟能否说“端午快乐”?
我在先前的端午节期间,便在“百家号”上明确表达了可以说“端午快乐”的观点。
经过专家研究认定,端午节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存在,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诞生。
著名学者闻一多早在上个世纪便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端阳节与龙有关”的观点,表明这一节日“与人的历史一样悠久”。现在看来,将历史人物与节日相联系是后人的附会之举,并不足以作为定论。
既然支撑“端午不能互祝快乐”的论点已站不住脚——即端午节并非为纪念某个人而诞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说“端午快乐”呢?“端午安康”也无任何问题。
此怪论出现后,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驳斥。下面我将通过引来进一步说明。
文化学者、教授张颐武认为:乐观和开朗也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
他进一步解释道:“虽然端午节与屈原有关联,但也有祈福、追求吉祥、让人们感到快乐的意义。”他引用歌谣来反驳过于拘泥的看法。
《日报》也发表专栏文章明确指出:“端午,道一声‘快乐’又何妨?”文章提到这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节日既有庄重的内容也有活泼的方面,不必过于拘束。同时指出今人过传统节日更添时代新意,“如此片面地较真有违先人旨趣也过滤了不少文化的味道。”
另一位学者列举了三个理由来证明“祝福端午节日快乐没有任何过错”:第一,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娱乐;第二,在传统文化中,选择吉日是农民自娱自乐的方式;第三,我们的传统节日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