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这段话,虽然句子长,却蕴深刻的哲理。与“皮皮虾”、“蓝瘦香菇”、“碉堡了”等网络短句相比,它显得更有思考和玩味的价值。但确实,现在网络上火的内容往往缺乏深意,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值得让人反思的现象。
(如同流水般的自然流转是至善的境界。)
在我所提到的“哲思”中,第一句确实表达了对于美好品质的追求与内心的修养。适宜恰当的为别人好,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后面的句子则提供了更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关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这是一个漫长而抽象的过程。
(我们要有豁达的心态,积极接纳正能量的事物,使自己心胸开阔,品行端正。)修养二字,从字面上理解,修是修正,养是培养。具体要修正什么?培养什么?这与文化中的心性概念紧密相连。
心性重在修身养性。修身即修正自己的言行,养性即养成好的心性。好的心性会指导良好的习性,这整个过程都贯穿了文化的始终。
人的修养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的延伸:
一、知识的积累与沉淀。
知识的积累在修养的梯度上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智商高低决定了其接纳新知识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体会到所谓的“获得感”。根植于内心的修养,知识素养是首要因素。
(获得感是知识积累的重要体现。)
二、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完善。
人文素养与格调挂钩,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得到提升。它不像知识素养那样直接依赖于智商,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这正是一种人文素养的体现。
要提升人文素养,需要给自己树立镜子,学习积极和充满正能量的东西,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清净心修身养性,时时勤拂拭。)中学几千年,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强调每日自我反省,立身做人的道德准则不容忽视。孟子提出了“浩然正气”的境界,而培养这种心性的过程便是养气,即培神。具体地说,就是培养正义感。
(浩然正气,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道家和佛家也有类似的论述。
道家讲究“大气”,强调开阔眼界,得道的关键是摆脱空间和时间观念的束缚。佛家讲究看破放下,心中无事无物,这才是真正的修养。
(佛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儒家讲正气,道家讲大气,佛家讲和气。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呢?
要多读书写字,学习儒释道的经典著作。了解先古圣贤和历史名人的事迹,作为参考标准。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本心。要学会思考并坚持下去。
(坚持优秀是一种习惯。)南怀瑾先生的这段话也值得我们深思:
人生的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
无论是追求何种修养与境界,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实践。只有真正做到内心觉醒并付诸行动,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