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完成了信息投放的ABTest功能的开发工作,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梳理其原理及注意事项,避免大家在实践过程中走入误区。
谈及AB实验,在互联网公司中尤为常见。在开始详细讲解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AB概念。
当我们在进行产品规划设计时,有时会想到一个改版方案(暂且称为版本B),但不确定这个改进后的版本是否比现有版本(称为版本A)效果更好。为了对比两个版本的效果,我们会将用户进行分流,例如假设有100人,其中10%的流量分配给B方案,90%的流量分配给A方案,持续观察一周后数据。如果版本B的效果优于版本A,则准备全面上线;如果效果不佳,则考虑下线或重新进行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核心问题,比如如何划分人群、如何判断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如何判断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等。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人群划分与实验分流逻辑
如何确保人群划分的合理性是AB实验的关键。我们公司的内部有专门的人群分流系统,主要依据uid+hash因子计算md5取模,以此判断用户应落入哪个实验分桶里。对于没有科学分流系统的公司,可以采用算法或规则分流,如在线分流和离线分流。
在线分流根据用户当前的实时特征进行划分,结果更加精确;而离线分流则依据T+1或T+N(N因公司业务不同而异)的特征进行划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前者。
核心思路是获取用户的唯一标识,对其进行杂散处理后重新分配。不同产品的唯一标识方式可能不同,但一般都有用户Uid。简单的方式可以使用规则对uid进行奇偶数划分;复杂的方式则引入算法如Hash算法,对uid进行哈希处理,然后根据业务要求加入分桶逻辑。
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与显著性检验
AB实验的结果是否可信、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里涉及到P值和Power值的概念。
P值是指比较两者的差异是由机遇所导致的可能性大小。P值越小,越有理由认为对比事物间存在差异。P>0.05时称“不显著”;P<=0.05时称“显著”。通过判断P值,我们可以判断实验结果是否可信。
而Power值则代表统计功效,即不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在AB实验中,我们需要同时关注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值。只有当Power值达到80%或90%以上时,我们才认为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总结与展望
AB实验不仅仅是单一变量的改变,它涉及到的变量和考量因素有很多。只有充分理解了其逻辑和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继续讲解AB实验的衡量方式以及AA组、AABB组的问题。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ABTest的原理和实施过程。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