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总是特别让人期待,尤其是那一场姗姗来迟的初春放晴日。那个时刻,我们的心情也随着天气的放晴而变得轻松起来。清早,我还未踏入办公室,便收到一友人的短信,邀请我共赴新开张的面馆,体验新鲜的美食。这份邀约让我心中原本的闲适心情更添了一抹阳光的色彩。
时间还早,十点半左右,我们一行人便从桥边的小门走出,沿着鉴湖前街驰行。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快阁苑菜场附近。菜场与马路之间有一片空地,靠近菜场的一侧,排列着几家小店。其中一家招牌尤为显眼,名为“五泄面馆”。
这家小店虽门庭不大,但内部布置得十分简朴而温馨。与那些充满橘热情的餐厅不同,这里以实木家具与白色墙面为主,营造出一种别样的宁静与惬意。女主人面带微笑地走出来招呼我们,她肤白如雪,五官精致,身着江南常见的蜡染围裙,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
我们因是旧友相聚,自然聊得火热。谈及这手工面,其性平味甘,营养丰富。我回想起小时候也曾品尝过这样的美味。环顾四周,只见后堂一位慈祥的大嫂正忙碌着,她的动作娴熟而专注,显然是怕面条风干失去鲜活,许多好的面馆都是这样现切的。
不久后,我的雪菜腰花面上来了。它盛在一只淡雅的青花瓷碗里,色彩斑斓,热气腾腾。面条在碗中横七竖八地铺陈开来,显得生动活泼。尝一口面条,滑中带韧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雪菜和高汤的味道相得益彰,更是增添了味蕾的享受。
因为我不爱重口味的食物,这样的清淡味道恰好合我的口味。回忆起那次吃得忘乎所以的场景,即便有些尴尬,也成了如今的一种温暖记忆。后来又多次来到这里品尝其他美食但宁静与清纯始终让我沉醉其中仿佛可以再次品味到那份恬淡的温馨感。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搜索关于这两地美食的故事发现了一些关于它们的历史传说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一位宫廷面点师流落到次坞一带带来了手擀面的技艺还有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明代朱元璋时期关于他争霸天下的故事中也有一幕与面食有关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虽然真假难辨但它们却成为了美食文化的一部分为这些美食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前些日子我亲自去诸暨品尝了次坞的打面发现其口味与五泄的面食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带本是鱼米之乡面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无论是手拉面还是手擀面都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讲究也多了起来无论是长寿面还是病号面虽然在品类和技术含量上不及山西和陕西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读方晓风的一段文字让我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饮食文化不仅是影响人们思维的深层元素同时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不同的食物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些食物一眼就能看出其美味而有些食物则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了解其真谛。就像包子一样虽然询问馅料很重要但配料的比例却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而披萨则能让人一见钟情面条则是日久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