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

2025-01-0308:44:46百科知识0

喀斯特地貌概述

喀斯特一词原是描述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石灰岩高原的地形特征。在这里,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得以发育。19世纪末,司威治对喀斯特高原的石灰岩地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这种地貌称为喀斯特。此后,喀斯特一词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术语。

在我国,喀斯特地貌也被称为岩溶。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称为岩溶。岩溶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尤其是西南几省的石灰岩分布地区最为典型。

岩溶地区的经济意义

岩溶地区富含水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对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岩溶地区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以岩溶地貌为特色。

岩溶地貌的形成原理

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地形。其中,化学的分解和沉淀过程是主要的,当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时,石灰岩被溶解;当水中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时,石灰岩被沉淀出来。

形成条件:

岩石必须是可溶的,如石灰岩;岩石要透水,使溶解和沉淀过程得以深入岩石内部;水必须具有溶解力,这取决于水中含有的酸度、温度等;水必须是流动的,只有不断流动,才能保持溶解和沉淀的动态平衡。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包括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竖井、漏斗、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干谷、盲谷和伏流等。这些地貌的形成与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密切相关。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最富特色的地貌是溶洞和地下河道。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而地下河道则是地下水流动形成的管道式流水。

溶洞内还有各种堆积地貌,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和边石堤等,这些是由洞顶和洞底的水滴带来的碳酸钙沉积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密切相关,而其多样性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则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地貌也与一些矿产的生成和富集有密切关系。

边石堤概览: 存在于洞底深处,尤其是在底部两侧的沉积,这一地质特征被誉为边石堤。它的高度相对有限,以厘米计,自上而下构成了一种近似于梯田的阶梯感,这样的层次布局精致且规整。每一层级的石堤均呈现出向外弯曲的弧形形态,宛如柔和的弧线舞动在洞底的缓倾地面上。

独特的是,这些石堤内部积聚了水,形成了一片片静谧的边石池或称石田。这些池水静谧而深邃,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

关于宜良九乡溶洞的边石堤。

边石堤的形成与原始地面的起伏息息相关。当富含钙质的溶液从积水的小洼地溢出,流经高低不平的地表时,流态的溶液中的CO2迅速逸散,这一过程推动了碳酸钙的再次结晶。随后,这些重新结晶的碳酸钙在洼地边缘累积起来,形成了不断增高和加厚的石堤。这种多次沉积的积累使原先不均的堤顶,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一致且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