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让我们开始探索人教版初中物理的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聚焦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基础概念。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旅程。
第一节内容,我们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我们都称之为声源。重点来了,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你观察到了什么?或者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你有没有感受到什么?这两个例子简单易做,它们都能让你直观地感受到正在发生的物体正在振动。
物理学中,我们通过敲击音叉来观察其是否在发声时产生振动。虽然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当我们用难以观察时,我们可以运用“转换法”。这是一种将微小形变(振动)放大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观察。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敲击后的音叉投入水中,通过观察水花是否四溅来判断音叉是否正在振动。或者将敲击后的音叉靠近乒乓球,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开。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判断出声源的振动。
大量的观察和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旦振动停止,发声也会随之停止,但已经产生的声音不会立刻消失,它会继续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的。可能大家对声波不是很熟悉,这是因为我们平时无法直接观察到空气的振动。但我们可以类比水波,想象一下往水中丢一颗小石子,水会一圈一圈的向外扩散,这就是水波。
声波的传播过程与水波相似,一个声源正在发声时,周围的空气也会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的向外扩散。虽然我们用无法看到这些波动,但我们可以利用物理仪器——示波器进行观察。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呢?答案是介质。传声的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我们常说的“隔墙有耳”,就是固体传声的例子。站在岸上的人说话能把水下的鱼吓跑,这说明声音也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到水下。
而关于空气传声,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将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观察是否能听到响铃的声音。这个实验是物理中第一个用到“理想实验法”的实验。
除了声波和介质,我们还学习了声速。声速是用来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两个因素有关。
我们还学习了人听见声音的两种方式:空气传播和骨传导。大多数人平时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来听声音。但有时候,声音也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引起听觉,这就是骨传导。
我们谈谈自己录音时感觉声音很陌生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而听录音则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当你听自己的录音时,感觉到的声音与平时通过骨传导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不同的。
以上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将继续下一章的学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