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经脉循环论
在古代医家聪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入的解析。他撰写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及其它相关作品,对经脉学说的研究颇深。其中,他对于“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的观点有着独到的见解。
聪的团队深入探讨了经脉的循环,起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这一循环并非无迹可循,它与子午流注有着密切的联系。
子午流注,即根据时辰来选取穴位的方法。子时对应足少阳胆经,午时对应手少阴心经。此法并非指导人们何时休息、何时活动脏腑,而是专为取穴时提供依据。
聪在《素问集注》中进一步阐释了十二月与十二经脉的对应关系。他以手太阴肺经对应正月建寅,至足厥阴肝经对应十二月丑,形成了一个年度的循环。这一循环同样应用于日常的十二时辰中。
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里,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经脉当令。例如,从子时(晚上十一点至一点)到丑时(凌晨一点至三点)正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交替当令的时候。
后续的时辰中,如凌晨三点至五点是手太阴肺经当令,五点至七点是手阳明大肠当令等。这些规律在一天中循环不息,恰如《黄帝内经》所描述的那样:十二从应十二月,一年中经脉的循环与月份相呼应。
这种理论不仅阐述了经脉与时间的关联,还进一步探讨了脉象、脏腑以及病证之间的关系。通过详细解释这些关系,我们为将来学习经络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讲解对《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谢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