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渐近,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集福”热潮:“集齐福、和谐福、友善福、敬业福、富强福,你全了吗?”的声音在朋友圈中此起彼伏,仿佛每个人都在以集齐这五福为荣。
关于这广为流传的“五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究竟是什么呢?2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副院长,民俗学研究所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兆元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这一传统观念。
过去的“五福”是怎样定义的?
田教授还提到,“福”字并非凭空而来,其字形背后蕴对神的敬仰。从甲骨文字体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意蕴。甲骨文的“福”字形象地描绘了双手捧着酒坛向神灵祈求的场景,“福”字本身就是一幅祈求幸福的画面。
现今“福”字的符号化意义
在田教授看来,尽管时代变迁,但五福的具体含义依然传承至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还体现在“福”字的符号化上。在文化中,“福”的符号多种多样,如将蝙蝠作为福的象征刻画在器物上。而最为直观的,还是文字中的“福”。人一生求福,因此对于“福”字有一种特殊的敬畏感,其写法也变得多种多样。
田教授还指出,“福”的传统意义在今天有了新的发展,与当下的价值观相结合。比如福、敬业福、和谐福等概念的出现,正是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完美结合。这也说明传统观念有着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