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个为应对外来入侵和保护各自的疆土,便在关键的地方兴建了长城。其中,燕、赵、秦三国的长城尤为引人注目。
秦朝一统六国后,为了更加稳固其地位,防止北方的侵犯,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将所占领的燕、赵、秦三国原有的长城加以连通和加固。如此便形成了从临洮西起,经过阴山北麓,一直延伸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从汉代到隋代,历代都有在北疆与游牧接壤之地修建长城的记录。
直至明朝,为防范鞑靼、瓦刺等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年间,共进行了18次的长城修缮与建设工作。最终,从嘉峪关至山的长城得以建成,总长达到了惊人的11000里(即约6700公里),构成了现今我们眼前雄伟壮观的长城。
提到万里长城,就不得不提我国古代劳动所经历的沉重徭役。在这其中,修筑长城是最为沉重的任务之一。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在秦朝时期,有一个名叫范喜良的青年被强制去修筑长城。他的新婚妻子孟姜女,心怀担忧与思念,带着寒衣和艰辛,长途跋涉寻找她的丈夫。当她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因过度劳累而亡,尸骨就埋在长城脚下。
虽然这个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苦难。秦朝修筑长城时,除了动用30万外,还大量征调民夫,历时十数年。北齐一次就修了900里的长城,征调了180万的民夫;隋炀帝时期更是征用了百多万的民丁来修筑长城,短短10天内就有近半的人因而亡。
在雄伟的长城背后,是无数如“范喜良”般的劳动的辛酸和牺牲。他们的白骨埋葬在这座巨型防御工事的脚下。而像“孟姜女”这样的民妇们,则用她们的眼泪和的,为这沉重徭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