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赐封司马懿的第九子司马伦为赵王,掌管临漳军事。司马伦后,肆意封赏官爵,甚至对奴仆也加以厚禄。每当朝会之时,殿上拥挤着众多“大官”,古时大官的官帽上插着象征的貂尾和貂蝉冠,被戏称为“貂蝉盈座”。
面对这股之风,当时的百姓心生不满,以歌谣的形式进行讽刺:“貂不足,狗尾续。”由于司马伦的滥封,貂尾的数量不足以装饰所有大官的官帽,只得用狗尾巴来替代。这一情境不仅了的腐朽,也成为了后来人们用来形容以次充好、美丑不相配的经典比喻。
随后,晋武帝司马炎逝世,其子司马衷继位。司马伦与权臣贾后、等人密谋,以各种手段掌握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司马伦更加变本加厉地封赏官爵,甚至对宫中侍从也赐予高位。这样一来,泛滥成灾,貂尾的需求量更是剧增。
在司马伦自封为相国后,他整日忧心忡忡,担心众人不服。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继续大肆封赏。由于貂尾供应不足,狗尾成了无奈之选。这一情景成为了后世民谣的来源,也成为了“狗尾续貂”这一成语的出处。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就如华盖之上再添锦绣之饰,其质却非原来之物;就像众多之后添加更多貂尾续接之辈。”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深了人们对“狗尾续貂”这一成语的理解与记忆。
“狗尾续貂”这一成语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不断被传颂着,提醒着后人要珍惜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