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们往往将不能成为诗人视为一种遗憾。深究其原因,可能是理智与激情的交织犹如水融般难以为继。那些、品鉴哲理者更是少有成其好诗。朱熹仿佛打破了这个定律。
在西方哲学视域下,朱熹更像是位具有独特思想洞见的智者而非纯粹的哲学家。但他同时也用诗歌表达了哲学的深刻见解,诗歌也深植于他的心灵之中。
朱熹的内心深处,情感与道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情感与理性之间虽然存在距离,但并非背道而驰。他擅长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性巧妙地融入诗中。他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就是这种融合的佳作。
这首诗背后隐藏着朱熹的理学思考,尽管它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很多误会,其内涵因此常常不能得到明确的解释。
下面就是那首颇具韵味的诗。
江水涌起春色美,艨艟巨舰轻如毛。
搁浅之时推舟难,中流自在行如飘。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并不难理解。春水丰盈,江面上的大船仿佛轻如羽毛。然而在江水枯竭时,巨舰会搁浅在浅滩上,移动它需要巨大的努力。而当春水泛滥时,船只可以在江中自由漂流,显得轻松而自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写这首诗是读书有所感悟的创作。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品味这首诗,那么我们便能够进入朱熹的诗歌意境之中了。虽然诗歌表面上描绘的是自然现象,但实际上它所指代的是我们平时在读书时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难题。在长期的思索和探索之后,朱熹突然豁然开朗,以前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逐渐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第二个阶段则是达到“豁然贯通”的大彻大悟的境界。他阐述了人的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终将导致我们对于事物有全面的理解。他的这一观点在《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在第一阶段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摸索、思考才能获得知识。只有在经过漫长的努力后才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次重大的飞跃和升华。“艨艟巨舰”代表了我们在读书时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昨夜江边春水生”则代表了我们的认识经过漫长的积累后突然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