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翻译及原文注释

2025-01-0501:52:51生活经验0

教育之道,蕴藏深远智慧。

孔夫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言中,深藏了教育的真谛。

杨伯峻译之:“孔子说,教导学生需在其心求通而未得之时予以开导;口欲言而不能言之际,需促其开达。如若传授一事之法却无法由其他类比事理引发举一反三的思路,便不必再深入教导。”

李泽厚解读:“孔子认为,不经过一定的刺激与疑虑,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启发。如同指出桌角,若学生不能领会其与另三个角的联系,之途亦至此为止。”

钱穆解读:“孔子的教法讲究适时的引导和。学子如非出于真心渴望领悟,先生不会轻易启发;学子如有话难以表达时,老师亦会适时点拨。一旦学子只能从单一角度领悟知识而无法自我拓展时,教者便会暂时停下进程。”

【夜辰心悟】

世人习知,《朱注》将“愤”释义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困扰,“悱”释为口欲言而未能之困厄。“启”为开启其心意,“发”为彰显其辞藻。

另一例是古代的书法家求学故事。他的经历正符合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他视学习为人生至重之事,对于学习书法有着极大的渴望。他为了得到知识而不惜忍受简陋的条件,他用时间证明了师傅的教学方法并非刻意苛求,而是高明智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之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是对孩子的学习而言,也包括我们对知识和生活的态度。不论是那些身外巨资请来的家教,还是日常生活中对于任何技能或学问的追求,都应深思其中蕴含的奥义。

这种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教学之中,更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学生遇到困难而难以自解时,老师适时的启发便如春风拂面;当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感到困惑时,这种教育之道同样可以给予他们启示。

佛家讲“言语断道”,真正的智慧往往难以言传。像禅宗那样通过棒喝、怒斥、机锋来启发人心的做法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学生应当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思维方式的培养。

或许有人疑惑孔子的方式是否过于严格。但正如江谦的补注所言:“启之、发之、复之是;不启、不发、不复亦是。”这便说明了孔子教育方式的深意。

孔夫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高明而深邃。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引导,都体现了他的教育智慧。

现代教育中常常存在过度追求成绩和分数的问题。但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与不教的平衡之中。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正是因为他们懂得何时教、何时不教的艺术。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应深思教育的真谛,寻求教学方法的智慧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