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座院子,仿佛是凭空出现,专为拦截我的去路。它蹲守在街巷的尽头,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巨兽,阻断我前行的道路。走近了才看清,虽然道路被院落横亘,但并未真正阻断我的去向。困境面前,它巧妙地自我调整,分化为两条纤细的小巷,一左一右,奔向相反的方向,仿佛一位母亲同时诞下一对婴孩,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院门是拱形的,红砖墙柱向外接连着院墙,向内托举着铁质门楼。门楼上的“忠义武校”四个大字已有些斑驳,但“校”字尚且完整。字是红色的,然而黑色却正在不断扩张——那些黑是红漆剥落后显露的真容。右侧墙柱的漆木板上也刷着这四个字,与门楼上的字相映成趣。四个字拖泥带水,虽略显膨胀,但依然能看出曾经的笔力。这些字仿佛在诉说着被困于固定空间的命运,它们渴望逃离,虽然过程缓慢,但决绝的趋势已显。
这所荒废的武校,我早年间就已闻其名。曾以为它如流行一时的事物般消失无踪,却没想到它以残肢断躯的形式依旧倔强地存在于世间。
(二)
每个少年的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影视剧与武侠小说为这个梦提供了发酵的土壤,而武校则是实现梦想的宗门。忠义武校在本地赫赫有名,这与其创办人的经历不无关系。他曾在嵩山研习武术多年,获得过省级比赛的亚军,还与某位武打明星师出。这样的背景为学校增添了不少光环。
表哥与我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与经历。我们一同看VCD,家中存有二三十张武侠碟片。面对屏幕,我们模仿着剧中的招式,将剧中的台词脱口而出。有时还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甚至动手。表哥去了忠义武校读书,而我则按部就班地进入乡里中学。
表哥的武功进步飞快,时常在我们共有的亲人面前展示他的新学招式。他信誓旦旦地夸下海口,要成为全国武术冠军。而我依然是众人眼中的顽劣孩子,时不时惹是生非。假期里,我常求表哥教我学武,他总是在一番调侃之后才答应。在他的纠正与指导下,我学会了简单的五步拳。他还给我讲学校里的事情,最让我难忘的是他带领同学们群殴小混混的故事。
(三)
在乡村中学的日子里,我们遇见了更多的“我”。我们互相比拼武侠小说的优劣,讨论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大侠的作品。我们还会在宿舍里夜谈老师,评论他们的教学风格与个人风采。语文老师的酒瘾、美术老师的潇洒不羁、英语老师的武艺低微……这些都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是个孕育梦的时代,我们的心中都有江湖与侠女。我们在心中一遍遍模拟着自己在经历恩恩怨怨之后退隐江湖的剧情。我们就这样于武侠的世界里挥霍着日月成长着。
每逢集市,我们就从书摊上买盗版武侠小说,晚上熄灯后则用手电筒或蜡烛看小说。我们也曾因看小说而引发,如被子被烧、武侠小说被没收等。
之后我们毕业、辍学或入读更高层次的学校,成年后恋爱、结婚、生子。在生活的推波助澜下,我们早已融入了生活的江湖之中或沉溺或挣扎或如得水之鱼或如无根之萍。
(四)
白日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直至夭折于理智之中我们在不断重复的动作中体会到了心无旁骛的机械之美。尽管“武侠”曾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维度里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我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就随机说说几个曾在虚构的江湖里踏浪行舟的少年如今的生活轨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