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熟读古诗,诗意自现。即便不能挥毫泼墨,心中亦有诗意涌动。以下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的魅力与奥秘。
诗海拾贝,句句珠玑。难免有时灵感迸发,将不同诗句混搭却意外押韵。这并非因为故意为之,而是语言的魅力所在,让古诗的flow如行云流水。
机缘巧合,谈及机器人作诗的探索。一群研究语言的生物学家致力于解析古诗的理解方式。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将大量绝句导入人工智能程序,让其学习并尝试创作绝句。绝句的结构虽以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为主,且常第二句和第四句结尾押韵,但其韵律更多是结构上的工整,而非语义上的规律。
为避免人声干扰,这些古诗由机器播放,每个字的持续时间及间隔均一致。脑科学家们利用高灵敏度的脑功能无创探测技术——脑磁图(MEG),监测受试者聆听古诗时的脑部活动。MEG能实时展现脑内活动的变化,其高分辨率可定位到特定区域的元。
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在聆听古诗时的脑磁图波形呈现出有趣的规律。其中,与每个字出现的频率一致的红色线条,代表大脑对每个字的响应;蓝色线条的节奏与每句诗出现的速度一致,表明大脑自动“断句”的功能;而绿色线条的变化周期则呈现了起承转合的文学结构。这表明大脑能自动理解古诗的结构和韵律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当同一首古诗第二次播放时,受试者的振荡会逐渐提前,仿佛大脑已预知下一句诗的内容。这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即使不会作诗,也能随口吟出。这也说明,当人们有了古诗的基础知识积累后,便能更容易进入古诗的flow。
不仅如此,大脑会自动套用固有的古诗结构去理解新的诗句内容。有时即使诗句的意思有断层,也可能因韵律的接近而被大脑预判为相互承接的两句。这或许可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古诗理解的一致性。
那么,你是否有过背串古诗的经历?比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混淆?不妨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扩展阅读:
1. 厕所洗手台上都是化石?贵阳机场的神秘凡尔赛现象 | 把科学带回家
2. 磁铁与血液的奇妙反应 | 把科学带回家
3. 古代女子的美容秘籍:脸上都涂了些什么? | 把科学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