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评论
学生心理应避免过度涉及家庭财务信息
近日东莞市映,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所持有的学生心理表内,除了基本的个人信息外,还要求填写父母的职业及家庭年收入等敏感财务信息。这一情况在家长中引发了广泛的疑虑与讨论。
学生心理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初衷在于更好地理解与帮助每一位学生。通过分析内容,学校可以洞察学生的个性、兴趣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家长亦可借此更全面地掌握孩子在校表现,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对于中涉及家庭财务信息的部分,许多家长表示不解。他们质疑,父母的职业和家庭年收入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究竟有何必然联系?这种信息的收集是否合理?
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虽解释此举旨在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并保护家庭隐私,但这样的解释并未完全打消家长的疑虑。专业人士也明确指出,家庭收入水平与学生心理状态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依照相关法规,收集未成年人信息应遵循最小化原则,避免收集与其所接受服务无关的信息。显然,学校在收集家长职业、家庭收入等信息时,并未遵循此原则,此举有悖于法规精神。
这份心理表的要求,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在孩子和家长心中产生新的心理负担。担心经济状况的填报会影响老师在学校的对待方式,或者被同学知晓而产生压力,都是家长和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疑虑。
回顾过去,不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曾因热衷于收集家长职业等信息而引发公众的关注。这些行为常被批评为“功利味”过浓,偏离了教育教学本意。东莞某小学此次的行为,是否也带有同样的“功利味”,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人信息保等相关法规日益完善的今天,此类要求已不再符合时代要求。
学校和门应当重新审视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调整。在保障学生隐私的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