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文字的奥妙之中,有一种名为“截断”的技巧,它不仅仅体现在字词的联接上,更在于句与句之间的意蕴流转。正如严首升所言,七言诗句中,后三字的意境常常超越前四字之外,二句之间也常运用这种“截断”的手法。
根据这种“截断”的艺术,我们深入探讨宋代叶少蕴《石林诗话》中提及的妙句。蔡天启引述的荆公诗句,以“钩帘宿鹭起,丸流莺啭”为典范,用意高妙,堪为五字之模楷。杜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便以“两截式”的构造展现了丰富的意境。其中,“国破”与“山河在”似乎存在一种矛盾,却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和谐;“城春”与“草木深”则以景物的深邃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再观王诗中的“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虽然语词上并不直接连贯,但通过意义的曲折相通,却能产生出“老气横披”的效果。此等句法,非直白叙述所能比拟,而是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无尽的意蕴。
不仅杜诗、王诗如此,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亦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开今古同”,这两句中,叙述与写景的交替使用,使得景事交接、时空交感,将不同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意在字面之外得以延伸。
元遗山的诗作中,“上四字实,下三字虚”的手法运用得当。如他的《出都》诗中的“秋风客”与“春梦婆”,虽在字面上不能直接连贯,但这种虚实之间的处理,使得诗句蕴含的意味超出了字面所能表达的最大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