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涉及了三个与“夊”相关的字符解释。夊(suī),意为行走时脚步拖曳的样子;夂(zhǐ),表示从后至的意思;㐄(kuà),则表示跨步的动作。
李银认为,“夊”、“夂”和“㐄”三者实为同一字,皆有往后退、往回走之意。而“各”字则从“凵”与“夊”声旁组成,凵指代坎穴或居室,其意义与出相反,指归家、返回之意。
对于“各”字的甲骨文字形,其中包含的“□”尚无定论。而《说文解字》解释“各”为异辞也,即言词中行止不相应,各说各的。
认为甲骨文中的“夊”形象为脚指头朝下,象征着内向之意。而杨树达则认为甲骨文中的“□”与“凵”形似,代表着区域与足部的互动。
事实上,“各”与“出”是相反相成的两个字。简单来说,“□”或“凵”并不一定要理解为坎穴或家,而是可以看作是脚趾的方向,朝上为出,表示从家走出;朝下为各,表示跨进家门,具有至、来、止等意义。
摄影:斯培光
回过头来看“格”字。
<说文解字》中解释,“格”字从“木”与“各”声旁组成,表示木长之貌。段玉裁解释,“格”字本义为木长皃,引伸之长必有所至。在树木的语境中,“格”形容枝条交错的样子。
高田忠周解释木长皃的含义为:树木的枝干伸展分异别各,故有枝格相当之义,进而衍生出扞格之义,即抵触、互相抵触的意思。
随着意义的延伸,“格”字有了窗格、方格、格子等意象,再进一步则有格调、格局、风格等意义。若以动态理解,“格”还有格斗、格物之意。
摄影:郭斌
谈谈“格物致知”。
在思想中,“格物致知”通常被理解为追求科学精神的过程。格物即推究事物原理,致知即求得知识。它强调在研究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探求真理。但若真如此,科技发展难道不该达到高度吗?这背后或许另有隐情。
圣贤们虽不排斥实验,如王阳明院中观察竹子七日等事例,但他们的重点并不在于从植物学等角度去研究事物。心学家认为的“物”并非外在的物体,而是与心有直接关系的东西。“格物致知”更多地被局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非研究自然物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