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空间中,诸多自媒体也针对国学成语故事进行了讲解,多数均与《百度百科》中的解释相吻合。当人们思索时,不免发出疑问:在浩瀚如烟的古籍经典中,真正能够理解其原义的又有几人?现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稍有不慎就可能踏入误区。
在《春秋》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中,夏日的某一天,“吴子使札来聘”的史实被记录下来。
而在《公羊传》中,则有更为深入的解读:吴国并无君王与大夫之位,但为何在此记录中却有了君王与大夫的存在?这是因为贤能之士季子的缘故。为何季子被视为贤者?因为他在面对继承时选择了谦让。那么,为何季子的贤能却能使得吴国有了君王与大夫呢?这是因为季子虽未直接担任君王之位,但他的行为却彰显了君王应有的品质。札又是何人?他就是吴国季子的名字。
孔子所著的《春秋》笔法简练,而公羊传则为之增添了详细的注解。在解释“吴子使札来聘”时,《公羊传》提到了“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这一句,它表明吴国作为夷狄之邦,本无君王与大夫的称谓。《春秋》出于褒扬季子的缘故,特许吴国有君王与大夫的尊荣。但对待夷狄的认可需适度,必须逐步进行,不能一步到位地赋予其与中原同等的地位。
简单来说,“不一而足”的原意即为对待异族或事物要有适度的认可和鼓励,而非瞬间完美化之。将其置于现代语境中表达便是:不应因某人仅做了一件好事就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其已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