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涟漪中,谈及昔日的“边村石灰”,对于新一代而言,其身影或许已渐行渐远。在时光的回响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往昔,“边村石灰”之名响彻诸暨上半县的市场,其盛名堪比当下的大唐袜业、枫桥香榧、山下湖珍珠及同山烧酒,是诸暨的一张闪亮名片。
漫步至同山镇边村的各角落,如上边、下边、五宅畈,仙日村的南日、仙过岭下,南源村的板桥头村等地,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古宅。这些古宅以诸暨农村常见的“一字屋”、“四檐前”及厅堂等形式呈现,白墙黑瓦的外观在青山绿水间宛如一幅幅古朴典雅的水墨画。
这些古宅的墙壁上,石灰覆盖,历经无数风雨洗礼,却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洁白与光滑,没有出现发黄、变色或斑驳脱落的迹象,仿佛岁月无法在其身上留下痕迹。
此地统称为边村,村民以边姓为主,是“边村石灰”的历史发源地与主要产地。
历史见证者的叙述
如今已九十高龄的边本信,对“边村石灰”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自16岁起便跟随父亲挑灰卖灰,历时35年之久,直至双轮车出现。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挑了数不清的担子。
边村石灰窑的遗迹
在那个年代,吃山,烧石灰成为了当地的传统产业,也是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特别的是,边村石灰采用木柴作为燃料,火势旺盛,温度高,烧制出的石灰白净细腻,无杂质,具有极佳的韧性,在诸暨享有盛誉。
石灰的开采与烧制
开采石灰时使用钢钎、进行爆破,炸下来的大石块再经钢钎、铁锤敲凿成坯石,随后运至灰窑旁。当时共有七座小灰窑,每座窑需燃烧三天三夜,可产出四五万斤石灰,每烧一窑需耗费好几百担柴。
挑灰人曾穿过的草鞋与破旧衣物
柴薪是烧制石灰的重要资源,每年烧制十来窑石灰需消耗几千担柴。村民们常穿着柴袜、草鞋,携带饭包、茶桶去砍柴,他们早出晚归,劳作辛苦。
挑灰与贩卖之路
挑灰人在山路崎岖中行走,将石灰挑至三五十里外的安华、牌头、王家井、浦江等集市出售。每天近二百人肩负二三百斤不等的石灰走出大山,他们三五人一组、十来人一行,步履整齐划一地行进在山间小路上。
边村的壮劳力
边大银回忆道,他在16岁时便跟随父亲挑石灰,当时一担八十斤的担子逐渐增加到二百多斤。他回忆说,在他那个年纪的边村人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有过挑石灰的经历。他们每天挑着担子在山间穿梭,重担虽重但必须坚韧不拔。
尽管“边村石灰”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产业行列中,“但边村人勤俭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却如同一股永不熄灭的火焰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