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中,鱼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更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鱼常被用来传达美好的祝愿,如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以及鱼跃龙门等,都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盼。
鱼与雁一样,曾经是传递书信的象征。古人为了秘传信息,会将书信用绢帛写就后装入鱼腹中,这种传递方式被称为“鱼传尺素”。在唐宋时期,显贵达官身上佩戴的金制信符也被称为“鱼符”,象征着尊贵。“鱼”与“余”谐音,因此鱼也成为了富贵的象征。而“如鱼得水”则形容工作与生活和谐美满、自在幸福。
古诗词中常有以鱼为媒介描述情感的例子。如唐代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中所写:“嵩云秦树久别离,双鲤迢迢一纸书。”更早的时候,人们曾将书信用绢帛写就后装入真鲤鱼腹内传递,这便是所谓的“鱼笺”。汉代蔡邕的乐府诗中也描绘了这样的情景,进一步形成了“鱼传尺素”的文学典故。
在古代,鱼在隋、唐两代还被用作信符,时称“鱼符”、“鱼契”。为了把信息书写在符上,它又被称为“鱼书”。双方各执一半鱼符作为凭信。到了宋代,为了彰显使用者的尊贵身份,甚至有以黄金制作的鱼符。历朝历代,以鱼为主题的吉祥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如鱼灯、鱼舞以及与鱼相关的诗词书画等。
在食俗方面,鱼也被尊为吉祥物。比如我国东北的族在清明节会食用一种名为“明太鱼”的鱼类。而在山东的鲁菜中,有一道名为“鸳鸯鱼”的菜肴,它由白色的桂鱼和赤色的红鱼烹制而成,色彩诱人,常作为婚宴的主菜,象征着新婚夫妇的恩爱。
在的南方地区,与鱼相关的佳话同样丰富。例如江苏苏州的刺绣中流行一幅《鱼戏莲》的图案,而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家在农历除夕时会在秤钩上挂一条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成为了人们的一句吉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