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家?元代杂剧《刘行首》中,有词描绘:“家之重要,非亲身经历不知其深。每日晨起,面对的便是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寥寥几字,正是家的生活写照。
面对这七项日常所需,有人选择远离尘嚣,成为隐士。明代唐寅曾有诗言:“他人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俱全。而我岁末寒天无所求,只愿竹堂寺里赏梅花。”虽然如此,但谁又能真正摆脱这七项日常所需呢?除非选择遁入空门。
在过去的农耕时代,为了平衡这七项日常所需,何时开门、何时闭门都是一门学问。
关于“门常开进财,户常闭福来”这句俗语,对于“门”与“户”的解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门”指的是院落的正门,“户”则指后门或侧门。这种解释源于“门”与“户”的本义,单扇为户,双扇为门。然而这种理解过于直白,忽略了古时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实际上,在古代北方的四合院中,为了保持气密性、避免财富外泄,通常不会设置后门或侧门。
(二)那么,这句俗语中的“门”与“户”究竟有何深意呢?
“门”代表双扇的夫妻,“户”则是单独的一方。夫妻共为家之门户,他们共同守护着家庭,迎接财富与福气。“门常开进财,户常闭福来”可以理解为:当男人在家时,应敞开门户,勤奋工作以招财进宝;而当男人不在家时,则需紧闭门户,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
在旧时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赋予了男人与女人不同的家庭角色。女人多守在家中,遵循妇道,不出二门。而男人则需外出劳作,以支撑家庭开销。“门”与“户”的开关也代表着家庭的运转与福祸的转变。
如今回望,“门常开进财,户常闭福来”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含义与现今的社会观念有所差异。我们应以更开放的视野去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又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