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梅花因其独特的韵味和它不畏霜雪的英勇姿态,始终为的文人雅士所钟爱。梅花的姿态清丽而高洁,被赋予了文人墨客们心怀、情操与趣味的寄托。在宋代的《梅谱》中,范成大如此描绘:“梅以韵胜,以格高,老枝怪石,横斜疏瘦皆显其贵。”其枝干嶙峋,显得刚毅有力,威武不屈,仿佛岁月留下的沧桑都被它承载;而其芬芳的香气,则独具神韵,清新幽雅。
《梅花三弄》的琴曲以音乐的形式,深情地表达了古人对梅花的敬爱。此曲首次出现在明初朱权的《神奇秘谱》(1452年),并在之后的26种琴谱中均有记载,深受琴家们的喜爱。在清代的《琴谱谐声》(1820年)中,《梅花三弄》演变为琴箫合奏的形式。当代的琴家也常将此曲用于独奏,其演奏谱本各具特色。
在明清的琴曲中,《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杨抡在《伯牙心法》中描述:“桓伊以笛奏三弄梅花之调,其音妙绝伦,后人将其入于琴。”如梅花之最清雅,琴声之最清越,以此最清之声描绘最清之物,自是能产生凌霜之音韵。”其琴曲悠扬明快,泛音三段同弦异徵,因此得名“三弄”。
整首古曲仿佛是一幅梅花的绘画过程。散音开篇,如老桩之遒劲,音长处墨重,勾勒出主枝;而泛音的加入,则如的展现,空灵剔透。随着古曲的深入,墨色或淡或浓,花枝或疏或密,宛如胸有成竹的挥洒。在音韵的起伏回旋中,梅花的逐渐舒展、绽放,最终凌霜怒放,傲雪迎春。
乐曲的节奏变化多端,时而柔和时而刚毅,仿佛人在梅林中穿行,时而欣赏特写的梅花,时而又见群芳争艳。在跌宕起伏中收束全曲,一气呵成后留下余韵悠长。曲终人散,但室内仍留有梅香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