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释义】
古代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流转不息,一则关于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蕴深深的哲理。
【小记】
谈及“文人”,不禁让人想起子贡与孔子的那段对话。子贡,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其卓越的口才闻名,他所提问题皆具深度,而每一次都能得到孔子的精妙回答。这二人的交流,宛如高人之间的切磋,令人赞叹。
孔文子,实为卫国之重臣圉。尽管他曾有过与礼制不合之举,但死后仍被赐予“文”的谥号。这“文”字谥号,是对人一生功过的总结。在古代,谥号是一种极高的评价,其中的“文”字,更是代表着文雅与博学。
对于此,子贡或许有所疑虑,或许已深感理解。他仍向孔子请教,而孔子则以“学养”为切入点,给予了解答。子贡虽能言善辩,但在孔子的智慧面前,也不得不心悦诚服。
在孔子眼中,“敏而好学”固然可嘉,“不耻下问”则更为难能可贵。他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便体现了这两点。通常,“敏”者多自视甚高,然而真正的“敏而好学”是永远保持求知的心和永不满足的态度。“下问”不仅需要放段,“不耻”更是表明内心毫无架子。若说这是谦虚,那么谦虚并非只是态度问题,更是为了追求真知。
提及“文人”,其背后亦蕴“文”的精神。所有自称或被称为“文人”的人,都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呢?
【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