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朱天心曾言,类型文学的生成有着深厚的传统,并非随心所欲的创作过程。以情节故事为例,类型文学往往需将笔下人物简化、刻板化乃至傀儡化,以此支撑起跌宕起伏的剧情。科幻小说亦属于类型文学,其人物塑造亦受到此种限制。那么,与推理、言情等类型相比,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又有何独特之处呢?
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认为,“他者”是科幻小说的关键概念。这里的“他者”并非指性别、肤色、行为方式或社会阶层的差异,而是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处在异化的场景中。这种异化不仅使没有经验的读者混淆科幻与奇幻小说,而且揭示了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即“技术”是其最本质的自然属性。技术不仅为科幻场景的展开提供必要条件,有时还会赋予人物身体属性,影响科幻场景。
科幻文本的语言与叙述者的词汇选择密切相关。科幻小说拥有其特定的词汇,用以描绘科幻场景中的活动要素。相较于影像构成的科幻电影,科幻文学更依赖丰富的词汇来构建画面。例如,《潮啸如枪》中描述两个星体之间的大潮时,使用了“潮汐力”、“卫星”、“星系”等专业词汇。
这些专业词汇在科普书籍中常见,但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用。科幻文学使用这些“非日常性”词汇,既表达了超出日常领域的事物,也表达了日常中多个对应词所指代的事物。这种中立的旁观性用词在科幻文学中尤为常见,它增加了读者对技术的渴望和。
在阅读科幻段落时,读者可以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只挑选其中特别吸引人的部分反复阅读。这种非线性的阅读方式与“非日常性”的词语紧密相连。例如,《潮啸如枪》中的某一片断,描述了壮观的潮汐景象和两个星体间的锥体连接,这种场景的描述激起了读者对技术的渴望和。
科幻写作的目的在于满足读者对技术的想象和渴望。从科学的角度借用的“非日常性”词汇,消除了日常经验元素对读者的影响。在一段科幻故事中,这个核心出现在科幻场景中,既展示了技术的魅力,也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在架设世界和小说语言之间,仿佛有一面可调焦距的透镜:不同尺度的奇观被展现出来,“异化”人的“非日常性”词汇也试图日常化。
随着极客文化的流行和大众对科学、幻想和技术的重视,科幻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它不仅展现了技术至上的世界,也让读者沉浸其中。与传统的奇幻小说相比,科幻小说更贴近生活。虽然角色可能扁平化,但主要人物都有着真实的情感和人性,这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非日常性”词语的运用在科幻小说中至关重要。它不仅消除了读者的疑虑,跨越了不同背景人群的差异,也让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也能看懂。这正是一部科幻小说能够成功的真正原因。
最终,科幻小说的普及反映了大规模文化更迭的潮流——普罗大众开始重视科学、幻想和技术。尽管起初可能被视为一种刻板印象或小众文化,但如今科幻小说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从文学风格、语言选择还是从内容构思上,科幻小说都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