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小成就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比如,突然发现自己会吹口哨了,或是能轻松打响指,又或者是能灵活地掰动手指发出那独特的响声。至于你是否也有这些小技能,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我们探索科学的小小步伐。
你是否留意过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技能背后其实蕴藏着共通的科学原理呢?从科学视角观察,不论是口腔发出的声音还是关节之间的空化效应,其实都有它们深层次的解释。就如本年度菠萝科学奖数学奖颁发给《指关节发声的数学模型》这一论文一样,它为我们的咔咔声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数学解释。
苏亚博士,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在巴黎郊外的一次生物力学课上,偶然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关于关节空化声的产生。他的经历充满好奇与发现。
“空化”是一个工程术语,涉及在关节腔滑液中局部压力变化所引发的蒸汽和气泡现象。而当这些气泡崩塌时,便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声波。利兹团队发现的关节腔中充满了大量的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当我们掰动关节时,就可能快速形成空化气泡并破裂产生声音。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现象,苏亚博士利用了数学模型来解释这一过程。他考虑了关节的几何尺寸、滑液的密度和运动粘度等因素,通过计算得出空化气泡随时间变化的压力变化以及产生的声压波。并将这些计算结果与实际录制的掰手指声音进行了对比。
研究过程中,他们还运用了著名的Rayleigh-Plesset方程来模拟流体中空气泡的运动。该方程由流体力学领域著名人物瑞利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应用物理学家Plesset所创立,为我们解析这一问题提供了关键帮助。
不仅如此,他们在巴黎理工学院的声学实验室里还录下了不同人掰手指的声音。通过与数学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较,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当模型中的气泡破裂时才能产生与实际录制的咔咔声相符的声波。
对于那些可能对此仍抱有疑问的读者来说,重要的是理解每项研究都并非完美无缺。因此不必过度怀疑已有研究结果的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科研来丰富和深入我们对关节声音的科学理解。
深入此研究之后还蕴含了不少对我们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发现:如果一个人无李小龙那样发出全身的咔咔声,那很可能是因为他的关节间隙过大。而早在1971年的研究中就发现两个面之间的初始间距大于约1.4毫米就无法发出这样的声音。
与苏亚博士的交流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建议:关于如何使声音更大、如何通过更大关节发出声音以及如何通过拉关节产生更大的声音等技巧性提示也引发了大家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兴趣。
by安然
不要忘记继续探索那些被忽视的未知科学奥秘哦!
1. 探索关节之谜 2. 声波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关节空化的新发现 4. 科学解读关节声音 5. 苏亚博士的科研之路 6. 科学视角下的日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