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期《晓说》节目中,历史名词“大月氏”引起了高晓松的谈笑之音。他以独特的发音方式将此三字读作“大肉汁”,引发了听众的阵阵笑声。尽管历史课堂上的听众可能会觉得这一发现颇为有趣,但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一历史词汇的记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大月氏”一词的发音,公众存在广泛的认知差异。尽管《现代汉语词典》已更正其读音为“大月支”,但许多人仍习惯于将之读作“大肉汁”。
月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对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辞源》记载,月氏古国先居于甘肃西境,后因战乱西迁至阿姆河,最后臣服于大夏,形成大月氏与小月氏的地理分布。
对于“月氏”的读音争议,主要围绕“月”字应读作“肉”还是“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古文字中的“月”、“肉”二字写法相近有关,尤其是在篆书中,二者形似,难以区分。
在古代文献中,“月”与“肉”旁部首常互用。如《说文解字》中,“肉”部众多汉字,如肌、肝、脾、胃、肠等,虽然现代写作“月”旁,但实际上都是“肉”旁。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有人会将“月氏”误读为“肉”相关的音。
成都地名探源:杉板桥
在成都,有一个因多音和方言原因而容易混淆的地名——杉板桥。许多人在不特别注意的情况下,会按照“杉树”的发音来读,即读作“shan”。但根据成都当地的习惯,正确的读音应为“sha”板桥。
成都知名作家刘心武在《杉板桥无故事》中提到,一般人若以普通话发音,会将“杉”读作“山”,但在成都,这个地名应读作“沙板桥”。据推测,此地名可能源于曾有一座由杉木板搭建的桥梁。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杉”字既可以读作“shan”,也可以读作“sha”,特别是在指称“杉木”时发为“sha”。据老成都人所述,杉板桥原为用杉木板搭建的桥梁,后扩展为马路,因此发为“sha”板桥是正确的读音。
如今,20路公交站的“杉板桥站”音为“Shabanqiao Station”,路牌拼音也标注为“shabanqiao lu”。
专家观点与语言规范
针对地名的读音问题,西南交通大学文字语音学专家汪启明表示,从法律角度看,语言发音应遵循普通话的标准。在官方场合,应采用普通话为准则。如果某些地名的方言读音已被官方词典收录,也可以采用方言来读地名。
汪启明还强调了语音的发展变化在地名中的保守性。尤其是在民间长期沿用的地名读音,应该得到尊重。他认为,随时间的推移,某些现今被视为特殊的方言读法可能在未来被收入字典。
(注:本文的读音主要参考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注》等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