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叔宝
历史发展
追溯汽车制动系统的发展历程,初期车辆的制动完全依赖于机械装置,驾驶员需通过手动操作传递力量至原始制动器。随着汽车速度的不断提升,仅依靠“大力士”也难以控制日益加速的车辆,于是真空助力装置应运而生,为制动系统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随后,液压制动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制动系统的重大突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数字式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驱动防滑系统(ASR)等先进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
构造详解
汽车制动系统是一系列专门装置,用于对汽车某些部分(主要是车轮)施加一定的力量,从而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制制动。该系统主要由供能、控制、传动和制动器四部分构成。
供能装置包括多种设备,如空压机、储气筒、调压阀等。控制装置则有刹车踏板和手刹等。传动装置可采取机械式、液压制动或气压制动等多种形式。采用两种以上传能方式的制动装置被称为组合式制动系统。
制动器是使运动部件(或移动机器)减速、停止或维持停止状态的关键装置,通常被称为刹车或闸。
工作机制
以液压制动为例,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非旋转元件与车轮(或传动轴)相连的旋转元件之间的相互摩擦,来阻止车轮的转动或转动的趋势。当需要制动时,驾驶员会踩下刹车踏板,这一动作会通过推杆和主缸,使主缸油液在特定压力入轮缸。
轮缸在压力作用下推动制动蹄绕支承销转动,使制动蹄的上端向两边分开,其摩擦片压紧在制动鼓的内圆面上,从而产生制动力。
安全保障作用
制动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行驶中的汽车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愿进行减速或停车。它还使已停驶的汽车在各种路况下保持稳定,尤其是坡道上的驻车。消费者在选择车辆时,可以通过主动安全配置来评估制动系统的好坏。
应对失灵
面对可能出现的制动失效情况,提前了解应对措施至关重要。驾驶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措施。根据路况和车速,合理控制方向并迅速减档。
在坡道等特殊路况上行驶时如遇制动失效,需适时减档并保持足够动力驶上坡顶。在处理过程中需注意安全事项。
预见性驾驶
预见性驾驶也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一环。在长坡或陡坡行驶时,即使没有出现异常情况也应轻踩制动,这不仅可以检验制动性能,还能为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争取处理时间。
总结
制动系统与行车安全紧密相连。一个出色的制动系统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对失灵的措施能有效保障我们的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