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繁体字 义字繁体6种写法

2025-01-0815:56:10生活经验0

引言

“义”字常见于日常用语,但其深层次含义却常被忽视。卜老师以“仪”为切入点,通过生动而具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义”的内涵。

这篇文章给予我们重要启示:对常用词汇,若能结合古代训诂文字知识,便能够揭示其丰富的词义内涵,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经典思想。

--

解字说“义”:探究汉语词源中的“义”之真谛

(甲骨文 义)

“义”(義)的甲骨文字形由“羊”和“我”组成,《说文解字》解释为:“義,己之威儀也。”其字形后来演变为“仪(儀)”。下面我们来探讨“仪”的含义。

古人常用“匹配”来解释“仪”的概念。在《尔雅·释诂》中,“仪”被解释为“匹也”。在《诗经·柏舟》中,有描述青年男女的场景,即“那个留着分头的少年,实在是我的好对象”,这种表述在今天是说遇到了心仪的人,也就是今天的“匹配”。

(插播电视剧《太阳的后裔》相关画面)

在《周易·系辞上》中,“两仪”指天地、阴阳。古人喜欢用“两仪”来描述世界的基本构成,强调天地、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仪”既表现出外在的形式,又蕴匹配、相和的特点。在《周易》中,天地、阴阳的相互关系被描述为既对立又统一,体现了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

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仪”常与“匹配”、“仪态”、“仪表”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描绘人物的行为举止和气质风度。

那么,“义”与“仪”又有何关联呢?“义”常用于表示抽象的道德概念,如“仁义”、“道义”。它与“仪”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意义特点,都含有双方相和、匹配的元素。

以历史故事为例,如卫公大夫石碏的故事,讲述了“义”是依据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共同道德标准来评判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被视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进一步地,“义”的评判标准是由社会共同体约定俗成的,而非个人想法。“义”又有了“约定”的含义。比如,“义父”、“义母”、“义兄”中的“义”,都表示一种约定的关系,而非血缘关系。

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是固定的,但以约定为基础的关系则因人、因时、因事而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词汇的演变上,如“义肢”、“义眼”等词的诞生。

(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为例,如张无忌的义父等)

当我们阅读典籍,体会到这些常用词背后的深层含义时,会感到欣喜。通过章黄国学微信平台,我们可以培养起对语言文字的感情,这也是语言研究者追求的“”。

卜师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训诂学、词汇语义学研究。

栏目主持人凌丽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专注训诂学、《毛传》研究。

特别感谢望洲书院、书院文化发展会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支持。

公众号主编及专栏画家介绍略。

章黄国学

承袭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先生的学术精神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学微信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