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种群
种群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① 苔藓不是一种生物,因此将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苔藓个体看做一个种群不合理。
② 画出种群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以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性别比例通过改变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③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适用于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蚯蚓、蚜虫、跳蝻),适用于单子叶植物是因为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从地面上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样方法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如果样方内植物数目过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④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应采取标志重捕法。如果标志物容易脱落,则测得的数值会偏大。
⑤ 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调查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
⑥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是构建数学模型。
⑦ 自然界中,种群数量一般呈现S型增长,主要原因是食物、空间等资源有限,以及自身密度和天敌等的制约。当种群密度增大时,资源和空间有限,导致种内加剧,且其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k/2~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减少。
⑧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我们需要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关系,确保其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如果放牧量过少,则无法充分利用牧草的能量;而放牧量过多则会导致草场退化,进而影响畜产品的产量。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
物质循环方面:
①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从无机环境开始,进入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内,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③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而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则包括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信息传递方面:
①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如生物体内产生的化学物质)和行为信息。
②信息的正常传递对于生命的维持、种群的繁衍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都至关重要。在食物链中,相邻两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方面:
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一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②当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使水体保持洁净。但如果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限度,如重度污染,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这提醒我们,利用生态系统时应该适度。
③外来入侵物种会生物多样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④为了增强生态缸的抵抗力稳定性,我们应该增加生物种类,使其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
⑤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包括适度利用生态系统,并对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投入,以保持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使用上,如苔藓作为环境指示植物,还体现在间接价值上,如湿地生态系统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
⑦为了保护生态系统旅游区的稳定性,我们应该采取措施禁止乱扔垃圾、禁止钓鱼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