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之妙,炒法为先。薄片为佳,秋油润之,纤粉、蛋清裹其身,入油锅炸炒,佐以作料。烹调用素油,味道更显鲜美。
——食文化之韵,特此留痕
在味蕾的旅途中,鳜鱼书写着独特的韵味。咸鲜交织,仿佛在舌尖上演一出烹饪的芭蕾。酱油的细腻浓郁,轻柔地包裹着嫩滑的鱼片,蛋清的润泽与芡粉的滑亮相映成趣,共同打造出令人陶醉的吃口。
儿时的记忆里,家乡的酉水河畔,有个叫胡哑巴的壮汉,他是捉鱼的能手。每当河水涨满,我们便急切地奔向河边,期盼着胡哑巴再次为我们带来鲜活的鲤鱼。那时,我们视此为最大的快乐。
一次涨水过后,胡哑巴捉到了一条凶猛的母猪壳鱼。大人们告诫我们不要轻易触碰,但它的神秘与力量更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直到长大后,读到唐人的诗句,才知这鱼原来是鳜鱼。
鳜鱼之名多端,因其时令与美味相得益彰。秋来桂树开花时,鳜鱼之味尤为鲜美,故称“桂鱼”。其头如羊,肉丰刺少,因此又被《水经注》称为水底羊。在各地的食谱中,鳜鱼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与名称。《梦梁录》称其为鯚鱼,《养鱼经》称其为桂鱼,《日华子本草》则称其为鳜豚、水豚等。
因袁老先生所言“季鱼少骨”,使鳜鱼更显其口感之妙。但吃鱼时需小心翼翼地挑刺,这也曾是我对鱼望而却步的原因。我偏爱鱼刺较少的部位如鱼头、划水等。然而对于少刺少骨的鳜鱼,我可以放心享用,不必担心被刺所困。
因此鳜鱼常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其价格从过去的几元一斤到如今的千元左右一斤,且与其他鱼类不同,即便腐臭了也能卖出高价。如今流行的安徽臭鳜鱼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的美食圈里,安徽臭鳜鱼备受追捧。我在成都宽窄巷子的香积厨餐厅品尝过一道改进版的臭鳜鱼,堪称美味。一次与诗人朋友们共餐时,厨师长为我们介绍了其做法,让我们既饱了口福又学了手艺。
问及餐厅为何引入此菜,原来是一位诗人朋友在兴安江边的一次偶然尝试而引发了引进此菜的念头。
各地对鳜鱼的烹饪方式各具特色。湖南的柴把鳜鱼、湖北的白汁鳜鱼等都是当地的经典菜式。而早在清朝的《调鼎集》中就收录了多款鳜鱼的烹饪方法,包括现今江苏名菜“松鼠鳜鱼”。
鳜鱼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美味的肉质和丰富的菜式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和故事让我们对美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