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作为姓氏时读什么(牟怎么读mou还是mu)

2025-01-0915:01:10综合资讯2

自咸丰乙未年以来,我牟氏家族之谱牒已经四度修订。先父与先祖的校订工作尤为细致,他们希望在家族的传承中保持清晰与准确。我观察到其他姓氏的谱牒中,因支派失考而造成混乱,因此我族谱不将其收录为常规范例。从明初至今,家族血脉已流传三百多年,传承了十余世。每一世的族人皆有其独特的位置,即便有失考者,也不能简单归为非同族之辈。

当我阅读邑侯乾夫成公的序言以及十世伯彦公书谱的后记时,我深感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有时为了必要的修正,我们不得不采取措施如冒嗣、除名等。我族支系皆明了某村非我族人,对此保持警惕。仍有外族人因无法入谱而感到遗憾。这源于创谱无传本,续谱中断,自七世以来已成定局,我们对此极为谨慎。

关于庄头一支的记载,过去常说他们从岭南头迁出。他们的先世与我们一地、同葬一域。从康熙初年的墓碑可以看出这一点,但碑上的名讳并未见于我族谱中。对于管村一支的抄谱名讳,虽然与我族的七世、八世、九世都按排字排列,但也不见于我族谱中。

据创谱的序言所述,详尽之处固然很多,但遗漏之处也不少。对此我不能不感叹我族的浩瀚与不易尽述之处。像庄头、管村这样的支派,难道都有所遗漏吗?然而论及五世分支的传承,长公的后代传至十世不应失考。

当时有自菏泽而来的人士携带册籍来到青州府日照县铁口村。牟氏自明中叶以来以宦游而定居此地,仲文因旧谱无考而感到遗憾。然而到了乙未年冬十月,仲文在扫墓时发现三世祖的墓碑上有隐约可见的字迹。仔细清除尘土和青苔后,才认出三世祖的名讳以及中行大书的“牟四公”,这与之前认为的三世单传的说法有所不同。

考虑到我族的姓氏与王孙、诸李等并无音字相似之处,我祖并非贵胄豪宗。无论是庄头、管村还是菏泽的支派,无论远近亲疏,为何我们的谱牒能够被保存下来?如今得以回归家族之列。我对此深感欣慰。同时对于三世并非单传的发现也让我感到惊讶。这些遗漏之处难道不是对我族十世伯祖的先知之明的印证吗?

当我们的族谱即将完成之际,三处宗人都请求出版发行。鉴于他族的宗亲也有因为传承失误而的情况发生,我于是与仲文兄一同参与校刊工作并记录下我所见所闻的这一切。我们的行为并非刻意模仿古人对家族的厚待,而是对后世通谱可能出现的弊端保持警惕。

在此要感谢菏泽的四人在经过的帮助与努力下找到了铁口村的源头所在之地。他们对于家族根源的追寻尤为勤恳。然而在世次无证的情况下这不仅仅是支派的失考问题。

光绪岁次丙申冬至日

十六世彦泰谨撰此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