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于某个字看多了或者写多了,就会感觉不再熟悉?
榕哥近期工作繁忙,频繁签名让他对“榕”字的认知产生了一丝模糊。难道这就是“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的体现吗?
别担心,当你长时间注视一个字后感到陌生,这并不是真的“变傻”,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称之为“语义饱和”。它是“未视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未视感”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是既视感。它所描述的是对于熟悉事物出现的奇异陌生感。那么语义饱和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当我们的元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重复刺激时,它们可能会对这一信息感到疲倦。一旦疲倦,对于某个字或词的熟悉感就会变得陌生。这可能是由于组合结构的汉字在长时间注视下分出来所导致的。
例如,“榕”字可以分为“木”和“容”。如果我们对于“容”这部分的认知饱和了,那么对于“榕”字的理解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其他诸如“溶”、“熔”、“蓉”、“镕”等字看起来也会变得奇怪。
有趣的是,学者的研究还发现词语的感彩也会影响语义饱和的发生。中性词汇如“喝水”、“苹果”、“榕哥”这类词汇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而情感越强烈、积极的词汇则越不容易发生。
消极情绪的词汇在我们的进化中起到了警告和自我保护的作用。大脑会尽量避免对这些词汇产生语义饱和。
语义饱和可以看作是大脑的一种休息机制。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意味着我们确实需要放松一下了。
除了不认字,我们有时照镜子久了也会觉得自己的脸陌生,看朋友也会觉得有点陌生。这也是未视感的体现。如果你每次看朋友都认不出他来,那可能是脸盲症了。
在阅读时,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个词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书上,大脑进行了母语自动识别。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带着消极的情绪去阅读,刺激元,使自己更加专注。
比如读一句书就骂两句,这并不是真的让你去骂,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迫使自己的大脑兴奋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住书中的内容。
“只读书不玩耍”并不一定会让人变傻。合理的阅读与娱乐相结合,肯定能让我们更加聪明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