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推出了一款新颖的ThinkBook氮化镓桌面充电站。这款充电站具备多接口充电功能,包括3个C口和2个A口,且接口支持U-C扩展坞功能。充电站采用固定功率分配,不进行自动功率调节。其背面的U-C0接口支持100W快充,非常适合连接笔记本电脑进行充电和接口扩展。
机身前端设计了2个C口和2个A口,其中U-A数据接口支持7.5W充电功率,U-C数据接口则可提供15W的充电功率。U-C快充接口还支持30W快充输出,而U-A快充接口则可输出18W的功率。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充电头网来详细拆解这款多口氮化镓桌面充电站,一同探究其内部的设计和用料。
这款充电站的包装盒采用了联想旗下知名口红电源系列的外观设计风格,盒子上印有产品的三维立体图和经典的Lenovo品牌标志。在盒子的边缘,清晰地标注了产品的四大卖点、参数以及制造商的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
打开包装盒,我们可以看到ThinkBook 170W氮化镓充电基站的实物。包装内含充电基站、电源线以及使用说明书,本体还套有一层防刮纸保护。电源线两端分别为双脚插头和8字插头,都做了抗弯折和方便插拔的设计。
实测电源线长度约为148cm,满足一般使用需求。机身设计为横向扁平造型,整体色调为灰色基调。前端配置了四个U接口,包括两个C口和两个A口。接口的上下方分别印有相应的标序、充电功率和数据传输性能标识。
具体到每个接口的充电协议和输出功率,U-C1和U-A1口支持数据传输,同时也能当充电口使用,分别提供15W和7.5W的输出功率。U-C2口和U-A2口则可提供30W和18W的快充输出,满足平板、手机等设备的日常充电需求。
机身后方设有供电插口和U-C0快充接口。值得一提的是,U-C0、U-C2、U-A2三个U接口的快充输出相互独立,同时使用不会降功率,用户日常可放心满载使用,无需等待。
机身底部四角设有凸起防滑垫,保证产品放在桌面时稳定使用的同时避免底部磨损。在底部中心区域还印有产品详细参数,包括型号、输入输出等信息。
拆解过程中,我们看到了PCBA模块的覆盖纯铜散热片、导热垫等散热元件,以及安规X2电容、共模电感等关键元件。从游标卡尺测得的数据来看,PCBA模块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都符合精密制造的标准。我们还观察到电源主控芯片、PFC升压电感等核心元件的工作状态和连接情况。
通过拆解,我们深入了解了ThinkBook 170W氮化镓充电基站内部的设计和用料。这款产品采用了PFC+LLC+SR的高效谐振电源架构,输出固定电压,并通过多路独立的降压芯片实现多口快充和输出。这些降压芯片大多来自智融科技等知名厂商。接下来,我们将从输入端开始,详细了解这款桌面充电站的用料信息。
在拆解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设计。例如,共模电感采用漆包线和绝缘线绕制,底部设有电木板绝缘;电源主控芯片供电的滤波电容来自凯泽鑫等可靠厂商。这些都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ThinkBook氮化镓桌面充电站是一款设计精良、用料考究的产品。其多接口、高功率、快充等特性使其成为现代家庭和办公场所的理想之选。通过拆解,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也为其后续的维护和
威锋电子的VL162 U Type-C复用器,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先进的设计,正逐步成为市场上的翘楚。它支持U3.2的数据切换功能,并通过采用QFN-28封装,为U-C接口的正反插功能提供了极利。
对于U-C母座,它采用坚固且耐用的黑色胶芯,这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也展现了其高端的外观品质。
丝印有117VH字样的ESD阵列,则是专门用于U-A口的静电保护功能,有效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近距离观察U3.0 A口,前端配备了5个针脚,细致入微的工艺展现出产品卓越的品质。
整个产品的拆解全貌展现出了它的一体化设计思路。这样的产品设计,仿佛将所有组件的精华汇聚于一身,仿佛是一个技术上的大家庭。
联想的这款氮化镓桌面充电站,巧妙地将充电器与U HUB合二为一。在为笔记本电脑充电的还能通过U-C接口扩展出额外的接口,方便连接各种设备。其功率分配方式更是别具一格,采用固定的功率分配模式,即使在接入多个设备时也不会出现断充的情况,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
拆解深入至内部结构,这款充电站采用PFC+LLC+SR开关电源方案。其中,PFC开关管运用纳微NV6136C氮化镓功率芯片,LLC开关管则来自上海贝岭的S65R165。四路降压电路的配置,使得U-A和U-C接口扩展得以实现,其中三路用于快充输出,一路则为5V输出。
在电路控制方面,智融SW3536负责U-C0接口的100W输出,SW3526则用于快充U-C口和U-A口降压输出。南芯SC8112用于数据接口的降压输出,威锋电子的VL103和VL817则负责接口扩展。在元器件选择上,充电站内部的电容来自绿宝石品牌,而PCBA模块更是配备了纯铜散热片,并辅以导热垫加强散热效果。这样的设计和用料,无疑确保了产品在高负载运行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