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上海大剧院迎来了一部别开生面的昆剧——《浮生六记》(如图)。该剧改编自清代沈复的同名小品文,整场演出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悼亡氛围,既充满悲苦凄怆的基调,又隐藏着因旧日回忆而带来的甜蜜。剧情从芸娘离世后的回煞之日展开,至沈复病重弥留之际收束,共分为六折,每一折都情感动人、意境浑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诧真》和《还稿》两折。前者通过刻画芸娘的人生传记,后者则以半夏内心写照。两者以幻与真相互辉映,鲜明地突出了芸娘与半夏两位同代女性的不格与爱情态度。林语堂曾赞誉芸娘为“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这不仅因为她的温柔美丽,更在于她身上所展现的少有的天真与洒脱。在剧中,芸娘女扮男装的情节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本剧的亮点,更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创新诠释。
半夏这一角色是编剧罗周的独创,其“人设”竟比芸娘更贴合当时社会的真实存在。这一角色设计巧妙地通过符合当时社会“标准”的女性形象,来侧面展现了沈、芸二人真挚情感的魅力。剧中,半夏拥有沈复悼文的第一读者身份,作为局外人引领观众进入沈复与芸娘的爱情世界。她也是沟通剧中现实与回忆幻境的桥梁。
《浮生六记》的舞台风格延续了江苏省昆剧院一贯的“清冷幽静”。仅六人出场,舞美设计也保持了简淡的风格。家庭生活布景呈现清幽淡雅的江南士族家居风韵,而幻境部分则以一块缓缓飘荡的绸帕代替天幕,与灰白色的舞台相映成趣,营造出芸娘香魂飘荡的凄清意境。从人物设置、关目安排到舞台呈现,该剧均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由于原作文人气息浓厚,舞台改编时难免带有“文人剧”的特色。例如沈复在风雨孤灯下的长篇独白式唱词和较少的身段安排,虽然与剧情相得益彰,但有时会让场面显得稍显“冷淡”。尽管优秀青年演员施夏明将沈复的情感层次处理得极好,但大剧场演出的开场方式在吸引观众入戏方面仍有待加强。或许可以考虑适当缩减沈复的唱词,以增强剧情的紧凑性。
面对人生的不完满,“悼亡”这一主题永远引人深思。本剧结尾,主创们为故事设置了一个慈悲的和解终局。然而作为观众,内心仍会泛起丝丝酸楚。听到石小梅老师深情地念出“蘸我旧时泪,使君泪入珠”时,竟不自觉地落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