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曰:学不可以辍。
哲人语:学习之道,从未有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凝于水而寒于水。直木可依墨线裁成绳直之器,经火烤而弯成车轮,其曲合乎规矩。即使经年久晒而干枯,其本质不会复挺,皆因工艺之故。
靛蓝之色源于蓝草,却更显深邃;冰之质源于水,却更显寒冷。直木经墨线量度,辅以加工,则可取直。刀剑经磨砺则锋利,君子勤学并每日自省,则智慧洞明,行为无过。
吾曾整日思索,然所获不如片刻之学多;吾曾踮足远望,然所视不如登高之见广。登高招手,非因臂之加长而见者远;顺风呼喊,非因声之加疾而闻者彰。
借助车马者,非因足之速而致千里;借助舟船者,非因善水而渡江河。君子之质朴与常人无异,惟善于借助外物以成事。
土积成山,风雨由之而生;水积成渊,蛟龙由之而出。善行积累则成德,神明自得,圣心自备。
故不积小步则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则无以成江海。骏马一跃不足十步,然驽马经久行则功在不舍。若刻而舍之,则朽木不堪折;若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雕。
蚯蚓虽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尘土、下饮,皆因一心一意。螃蟹六跪二螯,然无蛇鳝之穴则无所藏身,皆因心浮躁。
“輮”之为轮,“輮”通“煣”或“揉”,意指以火烘木使之弯曲。
“生非异”中,“生”通“性”,指人之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意为再次或更多;“暴”同“曝”,意为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指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泛地学习知识。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学识渊博或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2、参
古义:每日自我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考或参与某事。
3、假
古义:凭借或借助某种工具或方法。例:假舆马者。
今义:通常用于表达虚假或不真实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