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打滚,是东北地区、老北京以及天津卫的传统小吃之一。它的外观黄、白、红三色交错,令人赏心悦目。这道小吃的名字来源于其表面撒上的黄豆面,与老北京郊外野驴在黄土中翻滚的情景颇为相似。
“驴打滚”的主要原料包括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等。其制作过程可分为制坯、和馅和成型三个步骤。成品的驴打滚外层覆盖着金的豆面,口感绵软香甜,豆馅细腻,即化,是老少皆宜的美味小吃。
第一种传说
据说,慈禧太后厌倦了宫中的美食,想尝尝新鲜玩意儿。于是,御膳大厨便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制作了一道新菜。不巧,小驴儿太监碰巧将这道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面对此情此景,御膳大厨只好将这道菜呈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觉得味道不错,询问大厨这道菜的名字,大厨便以小驴儿太监的闯祸为借口,称之为“驴打滚”。
第二种传说
相传清乾隆平定叛乱后,将一名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入宫中作为妃子,即香妃。香妃因思念家乡,食欲不振。乾隆下令给御膳房重赏,希望做出香妃喜欢吃的食物。尽管御厨们竭尽所能,但香妃对所有食物都提不起兴趣。后来,香妃的丈夫得知消息后,制作了祖传的江米团子送入宫中。由于江米团子被送到宫中时被称为“驴打滚”,香妃见后食欲恢复,从此这道小吃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驴打滚”这个名字的来源尚不得而知,或许是因为成形后的点心在炒豆面中滚动,就像驴在黄沙土中打滚一样。对于这个名字的由来,《燕都小食品杂咏》中也感到困惑,并留下了诗句作为见证。
无论名字的由来如何,“驴打滚”都是北京的传统名小吃之一。如今,这道小吃已经成为了北京习俗的一部分。南来顺饭庄等小吃店常年供应驴打滚,让北京人能够品尝到这道美味的小吃。
北京人食用“驴打滚”(豆面糕)的历史悠久,喜爱豆面糕的习俗也源远流长。这道小吃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原理相同。用黄米粘面或江米面蒸熟后,裹上豆馅,再在炒豆面中滚动成球形。这样制作出的驴打滚口感香甜,豆香味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