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之际,暑气尚未完全消散。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我们将迎来立秋,这是秋季的初见,关于它的渊源你知道多少呢?下面由我们一同探索。
立秋,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起始。当太阳黄经达到135°时,便意味着立秋的到来。在周代,立秋象征着秋季的来临与武力的展示。而在民间,立秋时节的占卜风俗预测着天气的冷暖。随着时间的推移,立秋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反映季节更替的传统时刻。
立秋时分,梧桐叶落,因此有了“落叶知秋”的表述。从文字解读来看,“立”代表开始,“秋”则是庄稼成熟的时期。而“秋”字由禾与火组合而成,寓意着禾谷的成熟。秋季是天气从炎热转向凉爽,再由凉爽转为寒冷的过渡季节。
古代人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初候时,感受到清凉的微风,预示着夏季的热烈过去,秋季的宁静来临。
二候之际,随着清凉的风吹过,天气转而下降,出现茫茫的白露,代表着秋季的金属之色。
三候时,寒蝉开始鸣叫,标志着秋天的深入。
从立秋开始,天高云淡,月明风清,气温逐渐走低。谚语有云:“立秋之日凉风至”,以及“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立秋的早晚却有着不同的气候表现,“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提醒人们即使到了立秋也不应盲目乐观。
立秋对农事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农业社会,农民们非常重视立秋这个节气。如果立秋当日天气晴朗,预示着今年的丰收。而立秋后的降雨更是备受关注,因为“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立秋”不仅是收获的标志,也意味着新的生长周期的开始。金色的秋天即将到来,万物从繁茂走向成熟。
虽然立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会立刻转凉,但它代表着万物开始从生长走向成熟。果蔬粮食的丰收总是能带给人们喜悦。立秋的民俗多与饮食有关,如摸秋、啃秋、贴秋膘、咬秋等。在农村中,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品尝西瓜或四季豆,有的地方还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