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至夜郎西”,此言一出,便知其出自李白之笔。诚然,此乃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著。
此句所寓之意为:我把我内心的忧虑寄予天边的明月,期望她能陪伴你直至越过夜郎的西端。虽然诗句简短,却充满了浪漫与抒情。
这首诗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现在让我们一同领略其全文之韵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叫;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予深深的忧愁于明月,
愿其随你直至夜郎西。
译曰:
当杨花飘落,子规鸣啼的时刻,我才知你已被远谪至龙标。龙标之地遥远且须越过五溪。我把心中的担忧交给那皎洁的明月,期望她伴你穿越至夜郎西的尽头。
试想,倘若将这深情的诗意转化为白话文,那份细腻而充满情意的韵味便会消散无存。
此诗是何情境下所作?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3年。当时,李白的友人王昌龄被远谪至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其被贬之因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为“不护细行”,即不注意生活小节所致。虽非大错,但因工作与生活中的小细节而遭受非议。
当李白闻讯于扬州时,内心不禁忧虑,随即挥笔写下此诗。
虽然此诗仅有四句,却饱含了李白深深的情感。
在这首诗中,李白借明月之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语言简练,用词朴实,却能唤起读者心中的一丝悲伤与对友人未来的担忧。
诗篇起始,李白以杨花与子规为引子。杨花即柳絮,子规则为杜鹃鸟。这两者交织,如同一幅朦胧的暮春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蕴含的忧愁氛围显而易见。
而诗中的“夜郎”并非古时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位于现今的湖南辰溪一带。而王昌龄所去的龙标则位于辰溪以西。
诗人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使得后两句诗更显情感丰富与人性化。他将自己的关心与担忧寄托于明月之上,愿其伴随友人直至夜郎西端。
诗人通过托月表达情感的目的有二:一是将自己的“愁心”、思念与关怀托付给明月;二也是借此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