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辰的归家,恰逢佳时。此言指过年之前能够顺利返家,与家人团聚。
- 寒衣的针脚细密,源于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诗中述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份深情的母爱,显露无遗。
- 心存犹豫与徘徊,反思自身是否尽到了为人子女的责任。母亲的慈爱如海,而自己却常令她操心,深感愧疚。
- 风尘之路,代表着旅途的劳苦与艰辛。
母爱如无垠的宇宙,永无止境。对母亲而言,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在外漂泊的子女能够及时回家。密密麻麻的缝衣针脚,如同家书中的字迹一样崭新。当母亲看到消瘦的儿子,心中满是怜惜,轻声呼唤至身边,细问路途的劳苦与艰辛。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在年终之际回到家中,这首诗便描绘了当时他与母亲团聚的真实场景,其中既有惊喜又有感伤。
蒋士铨(1725-1785),是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为“江右三大家”。虽然他的诗作较为平直,功力和影响不及另外两位,但他的《忠雅堂集》仍然广为传颂。
古诗中赞美母爱的作品并不多见,然而蒋士铨的《岁暮到家》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关爱。此诗与孟郊的《游子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深刻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无尽爱意。
诗中描绘的母子之情并非抽象、空洞的叙述,而是通过衣物、语言和行为等细节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母亲对儿子的爱心无边无际,当儿子及时回家时,母亲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首联上句直接描绘了母亲的爱心,下句则形象地展现了儿子回家时母亲的喜悦。
三四句通过描述缝制冬衣的细密针脚和新鲜的家书墨痕,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思念。每一针一线,每一字一句都充满了母亲的关爱。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的怜爱,一个“新”字则表达了母亲心中的思念与关怀。
五六句描绘了母子相见的情景,母亲心疼儿子的消瘦,仔细询问他一路上的辛苦。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现了母亲的慈爱之心。母亲反复询问,不厌其烦,一“怜”一“问”,将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直抒诗人内心的惭愧之情,他不敢向母亲诉说路途的辛苦。这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深深感激和敬意,同时也感到自己在孝敬母亲方面的不足。他选择沉默,不愿增加母亲的担忧。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含蓄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