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的研读中,我发现了一类特殊的七言诗句,如“不废江河流”、“为感君王辗转思”和“一曲红绡不知数”等,它们与大多数七言诗句在构造上有所不同。这类诗句的内涵,并不能简单地按照常规的七言诗句结构去理解。
我国的诗词有着严谨的固有的句式。以五言诗为例,其句式多为2+3式,其中3可以是1+2或2+1的形式。对于七言诗而言,其句式则是在五言诗句的前面再加上一个2,即形成2+2+3的构造。如“接天莲叶无穷碧”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它们的句式结构清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明确,易于理解。
诗句的内涵结构与句式结构是两回事。一般的七言诗句,其前两个2以及最后一个3之间,通常存在主谓、动宾、偏正或并列等关系,这些关系使得诗句意义明晰,读者可以顺利理解。例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主谓结构,“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动宾结构。
但是那些特殊的七言诗句却不是这样。它们的第一个和第二个2之间,并不形成直接的修饰关系。比如“不废”、“为感”、“一曲”这些词并不是用来直接修饰后面的“江河”、“君王”和“红绡”。从表面上看,这些诗句是一句话,但实际从内涵上看,它们实际上是两句。如果我们给这些诗句加上正确的句读,比如在第一个2的后面加上逗号,将诗句划分为两句,那么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具体到那三句诗,分别划分为“不废,江河流”、“为感,君王辗转思”、“一曲,红绡不知数”。
那么,这类看似一句实则为两句的特殊诗句,两句之间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呢?我认为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以这三句诗为例,前面的2是因,后面的部分是果。比如,“不废江河流”中,“不废”是因,“江河流”是果。这种因果关系若被误读为主谓或其他关系,那么在理解诗句时就会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