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茶具更是其重要载体。茶具一词,可追溯至西汉王褒的《僮约》中“烹茶尽具”的记载,意味着在煮茶之前需要将各类茶具清洁备用。在《茶经》中,陆羽将采制工具称作茶具,将烧茶泡茶的称作茶器,精心设计了二十四种适合烹茶、品饮的,其中以壶、碗、盏、杯最为常见。
茶具的产生与我国悠久的饮茶历史紧密相连。随着饮茶风尚的兴盛和时代变迁,茶具的种类不断增多,制作材料也越来越讲究。最早的茶具名为缶,古朴厚重,由陶土制成。随后,汉代出现了釉陶茶具,表面光滑亮丽,初现艺术性。到了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具从陶器扩展到金属和瓷器。宋人则偏爱茶盏,有黑、青、白等多种釉色,成为当时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元素。明代时,茶道艺术愈发精湛,对泡茶、观色、酌盏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到了清代,各种特色茶具如织金彩瓷和脱胎漆器等相继问世。现代以来,玻璃器皿在茶具中崭露头角,其细致入微的设计和新颖的样式为茶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古人在选择茶具时十分讲究。如苏东坡对紫砂壶情有独钟,他常常以一把提梁式紫砂壶为伴,细心抚摸,这便有了后人所称的“东坡壶”。而京师人士则钟爱盖碗茶,其造型独特,由碗、盖、托三部分组成,寓意天、地、人三才合一。品茗之道中,“察色、嗅香、品味、观形”缺一不可。白瓷茶具以其洁白如玉的质地和细腻的工艺广受好评;紫砂陶茶具则以优雅的造型、古朴的色调及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而闻名。用紫砂壶泡出的茶水香气四溢、清醇宜人。
于文字之中想象那一壶乡愁的紫砂壶——在余光中的笔转于手中,仿佛能感受到陶匠与雕者的指纹交织于指尖;那清泉般的君子之交与旧土之情的香气交织在一起,空空如也的小壶在举杯间见证着古今时光的交错。对爱茶的人来说,慢慢收集和珍藏心爱的茶器物不仅仅是享受品茗的过程更是一次对美好时光的追溯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