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述:
关于“马”字的演进历程,古文中有详细的记载。《说文解字》提及,“马”字是一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形象地描绘了一匹马,头朝上,背朝右,尾朝下。金文与甲骨文的形态相似,能够清晰地看到颈上的鬃毛。随着小篆的演变,虽然形态与金文相近,但马的形象已不太明显。楷书的形体更是与马的形象相去甚远。由于“马”字笔画较多,因此产生了简化的形体,如今的简化字仅由三画构成,更为书写便捷。
在古代文献中,“马”字的使用频次甚高。《礼记·投壶》中“为胜者立马”的“马”,并非指“马牛”之“马”,而是“”的假借字,意指古代计算时所用的“”。而在成语“马首是瞻”中,“瞻”意为“看”,但该成语并非仅指“只看马头”,而是指跟随马头的方向来决定行动的方向,象征着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
“马”字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汉字,还是一个部首字。多数由“马”字组成的字都与马或牲口相关,如“驭”、“驹”、“驾”、“骄”、“驴”、“骡”等。这些字都从“马”的字形中得到启示,与马或牲口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象形字“马”的形态经历了多次变化。《字源》中详细描述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马”字形态的演变过程。其字形逐渐丧失了象形意味,变得更为抽象。在汉简中的草书写法, “馬”字下部的四点有时简化为一横,这一写法被后代草书所继承,并延续至简化字中。如今,“馬”作为单字或偏旁时,依据《简化字总表》的规定,一律简化为“马”。其本义为温顺的大型草食哺乳动物,性善奔跑。《易·屯》中的“屯如如,乘马班如”即是以马为喻,形容事物的发展如同马的行进一般。“马”字也被假借为表示的“码”,在《礼记·投壶》等古籍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