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钱塘潮古诗七首:中秋三日日渐西沉,恰逢一年之中最盛大的潮涌。
自古以来,人对江河海水的敬畏与探索从未停止。潮汐,作为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按照规律涨落,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当没有外来水源加入的状态下,水依然会增高,形成潮涌和波浪,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在汉朝,虽然王充崇尚道家,但他并未被神秘的理论所束缚。他观察到潮汐的兴起与月亮的盈亏息息相关,潮大潮小,都与月亮的盛衰有关。这一观察为后人理解潮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到了唐朝,人们对潮涌的认识更加深入。余道安在《海潮图序》中提到,潮之涨落并非海水有所增减,而是随着月亮的运转而变化。这种解释虽然简单,却符合自然规律,为后人研究潮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中秋时节,满月高悬,潮水更是壮阔非凡。古人雅集观潮,留下了无数赞美钱塘江秋潮的诗篇。如唐代孟浩然的“鹫岭郁峣峣,龙宫锁寂寥”,描述了站在灵隐寺高楼远眺沧海,遥看浙江海潮的壮丽景象。而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更是将浙潮水与中秋的明月紧密联系在一起。
宋代以后,观潮更成为一种风俗。每到中秋后,人们纷纷涌向江边,为的是一睹钱塘壮丽潮涌。此时的钱塘江上,不仅可以看到人们踏浪弄潮的豪情,更有前来与民同乐,以示赏心乐事。北宋苏轼更是用“壮观天下无”来形容钱塘江秋潮的壮丽景象。
在南宋时期,水军演习也成为了观潮的一部分。每当黄烟四起,人物隐约可见之时,水爆轰鸣,声如崩山。而吴儿弄潮的技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鲸波万仞中争先鼓勇,出没自如。
这些诗篇不仅赞美了钱塘江秋潮的壮丽景象,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精神。他们通过观察、研究、实践,逐渐掌握了潮汐的规律,更将这种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每当海门乍见一线白浪时,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壮美,更是对家国、对团圆的美好期盼和守护。